北斗高精度定位、BIM放线机器人、5G+AI眼镜、无人机热成像、BIM+MR……在服贸会·建筑服务专题展区,中建一局携智慧建造设备亮相。
展区现场,有个神秘的盒子引起参观者兴趣。“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CSCEC-HC-5。”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中建一局在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施工及变形测量中,首次将北斗GNSS高精度定位系统应用在民用工程中。该工程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造楼机器人、三维扫描技术构成的全方位智能化建造平台,解决了超高层建造中的精确坐标、高程传递和摆动变形控制等问题,创造了一天一米建造高度的中国奇迹。
中建一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毅告诉记者,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MR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在建筑业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建筑业已从过去“出大力、流大汗”的传统建造时代步入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时代。杨晓毅说,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可以精准测定超高层建筑在建造中因温差、风力等气候因素可能导致的变形数据,建造中可及时预警和纠偏,解决了高精度施工和变形测量的关键技术难题,实时确保超高层建筑在建造中的稳固与精准。与传统的全站仪、精密水准仪、激光铅直仪等测量仪器和普通大地卫星接收技术相比,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成功解决了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因施工环境复杂、遮挡严重、同步观测困难、接收信号差、数据质量差而面临的世界性建造难题。
展区内,不少参观者在试戴5G+AI眼镜。据讲解员介绍,中建一局京东总部二期项目自主研发了5G+AI眼镜远程协作系统、5G+全景成像AI激光测距系统、5G+物联网卸料平台安全预警管理系统,项目还在塔吊上架起5G基站,通过光纤和微波两种方式传输信号,实现施工现场5G网络全覆盖。这种可视化数字工地,实现了“一屏”实时跟踪监管,为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区内,工作人员指挥着BIM放线机器人进行校核数据演示。工作人员介绍,放线机器人可对异形建筑进行精准智能测距,放线偏差精确在1毫米以内。据了解,放线机器人与BIM+MR、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应用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工程建造,实现由280万块窑砖筑起的拱体的颜色、厚度、材质呈现渐变效果,从而将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筑的设计变成了现实。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造中遇到了734吨重的明清窑址,通过智慧建造,创造了世界最大窑址群体迁移的成功案例。
在厦门后溪主站房90度旋转平移沙盘前,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建筑平移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过程。据悉,项目首次将“交替步履式顶推平移”应用于建筑平移,给站房安上532个步履走行器,使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整合平台和以同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曲线平移技术,结合BIM物联网+远程移位监测系统,精准控制每只“鞋”,自动调整旋转位移时的方向和位移距离,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从而让建筑既“跑得快”又“不摔跤”,最终提前22天完成旋转平移。
中建一局总工程师薛刚说,这次服贸会,中建一局重点展现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超高层建造中的应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在超大工程建造中的应用、步履式顶推技术在建筑平移中的应用、智能型临时支撑体系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等5项国际领先的智慧建造成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