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研究所轧钢专业负责人郭立伟                                      ■企业/供图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工业事业本部自动化研究所轧钢专业负责人郭立伟,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冶金领域轧钢一线,通过数字技术加持助力首钢集团在轧钢自动化技术领域从起步初创到行业领军,在汽车板和硅钢板这两大高端板材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名列前茅。因为在专业领域的出色表现,今年他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去问他们,他们都知道”

        2007年,郭立伟博士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了首钢集团。正值首钢搬迁调整转型升级,以汽车板、硅钢板为代表的高精尖产品在首钢开始萌芽。这对自动化领域的郭立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有了首钢集团历任领导推动转型,我们才有了用武之地。”郭立伟说。

        最初,首钢集团也遵循国内大多数企业发展的路径——引进。“国外专家来到现场后熟练地调试设备,有的明确要求不让我们靠近,想跟着学几乎不可能。”面对困难,郭立伟并没有放弃,而是依靠自己专业背景,每天查询程序中成千上万条调试记录,并结合当日产线生产不同时间点搜集整理的信息加以分析,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外方专家总结会,从会上找到调试信息的关键点,就这样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

        轧钢是将钢坯通过轧辊压制成不同尺寸的钢板或线材。轧钢不怕连续作业,就怕“启车”。一次外方专家在这一环节卡壳了。难得的上手机会,郭立伟立刻上手调试,很快便启动了生产线。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郭立伟带领团队实现了对生产线调试的国产化。郭立伟和团队用实际行动换来了信任和尊重,现场发生问题,生产人员首先想到的便是郭立伟团队;外方人员有问题首先想到的也是他们,“去问他们,他们都知道。”

         “你们竟有这样的人才”

        “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人才。”这句话是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国内冶金自动化领域顶级专家对郭立伟的评价。这句话的背后则是郭立伟带领团队研发的高精度数学模型系列技术。

        模型设定精度偏差由7%降低至3%;汽车板平坦度命中率由98.78%提升至99.34%;厚度命中率由97.38%提升至98.5%……这些看似生涩难懂的数据都离不开郭立伟团队研发的这套模型技术。例如一块钢板好不好,最直观的便是观感的平坦性与厚度的一致性,虽然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让钢板实现这些标准,但是其控制特性受到轧制设备磨损、材料特性波动、环境状况变化等因素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最终钢板品质。

        郭立伟带领团队攻克的就是自动化系统的高精度稳定控制,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自适应和自学习。“我们这个成果便是让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工况条件进行自我调节,可实现系统自我优化,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如一。”郭立伟说。

        在这套系统支持下,郭立伟团队完成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题科研项目——《首钢迁钢硅钢一冷轧智能工厂项目》课题,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为钢铁行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大数据让冶金更“智慧”

        “最初我们也尝试进行自主系统研发,后来我们发现相比系统研发的投入,冶金过程的数据积累和应用更为关键。”郭立伟介绍,国内研发和国外成熟的系统并无太大差别,反而是在大数据应用端能否有自己的绝活儿才是未来引领行业的关键所在。郭立伟所说的“绝活儿”便是大数据。

        从2015年开始,郭立伟将工作重心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倾斜。首先他利用现有系统建立了轧制工艺动态分析系统,对现场数据进行最快20毫秒/次的采集,研究生产流程中的数据关键点;随后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和质量一键式分析系统的研究,“如果说动态分析系统很多软件公司可以做的话,那么后者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冶金工艺,这便是我们的优势。要让大数据与轧制工艺结合,使生产过程稳定性、产品质量可靠性得到提升,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郭立伟说。

        如今,他带领团队正在攻克的便是质量控制系统,“我们正在针对数据可靠性治理分析、大数据算法研究,以及工艺与算法的结合应用等难点,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研究。最终要实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的目标,让冶金行业更加智慧。”郭立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