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位于西三环的中央团校校区内,由北京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承建的中央团校学术报告综合楼项目全面冲出地面,比计划提前了9天。根据施工计划,该项目将于今年6月30日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零衔接跑步进场施工

        中央团校学术报告综合楼建设项目位于中央团校校园内东北角,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3层,包括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报告厅、展厅及相配套会议室、会晤区、展示厅、设备机房、地下车库等功能,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对项目党支部书记、经理杜晓龙而言,这个项目从去年10月进场施工开始先后面临了10万立方米土方外运、极寒天气、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我们团队人员都参与过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工程施工,开工后我们便成立了生产管理型和科技攻关型两支青年突击队,面对困难就是一个字‘上’。”杜晓龙说。

        项目副经理齐术京全面统筹生产工作,因现场场地狭小,他需要对每天施工所需物资精打细算。“我们每天都要推出接下来三天的计划,确保每一份材料都尽快安装到指定位置。” 齐术京说,上午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验收,下午跑步进场中央团校,“0”衔接的背后是北京建工集团两级党组织对项目团队的充分信任。

        协调沟通优化方案

        整个工程位于中央团校校区内,东侧紧邻三环路,北侧和南侧距离既有建筑不足10米。杜晓龙介绍,进场时最紧张的工作便是协调沟通,如与设计院沟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针对实际情况与设计院调整作业方案;根据分包情况,对施工中的锚杆作业等提出建议,便于尽快施工;加强同各业务口线交流,特别是与材料供应商多次协商,如采购某企业水泥时,取样小组直接赶赴厂家,一次性锁定一个仓库的材料,供应保障也从30吨直接提高至500吨,有力保障了项目水泥供应。

        项目生产管理型青年突击队队长刘红党指着现场仅有几百平方米的钢筋加工区说道:“现场的钢筋在加工后,会被吊运至工作面上,工人们随即开始绑扎、焊接作业,基本不会出现堆积现象,这种高效流水作业的施工方式,也缓解了场地狭小的问题。”

        智慧建造为项目创效

        “现场的条件不允许我们按照四个区施工,其中最大的困难便是因为道路狭窄导致的材料物资运输和混凝土浇筑,划分成六个区后,整体的施工组织和安全都更为顺畅。” 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队长陈永福说。

        同时,项目部引用BIM建模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及时发现图纸遗漏问题,预测施工现场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提前协商解决、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不断优化组织设计,在保证工程进展的同时,为项目创优创效打下基础。

        目前,项目技术团队在北京建工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正在探索开发新的工程管理平台,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技术质量部陶英麒介绍,该项目将试点一套围绕物料消耗的施工组织系统,系统可以根据每个流水段的每个作业面材料、机械、人员的使用和消耗情况进行分析,施工人员只需要提前录入整体数据信息,系统将根据各作业面进展实时数据分析并形成表单,便于现场管理人员和总部实时掌握施工进度,未来将实现一部手机即可对项目施工情况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