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观音寺片区腾退项目 ■记者 董一鸣/摄
晋江会馆将变身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梨园公会将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将开设糖果主题阅读和糖果体验空间……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日前招标结果落地,其隶属西城区国资委的北京宣房集团中标文物建筑新市区泰安里项目。
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
北京市西城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一般文物179处。2020年,西城区面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目的是广集社会各方智慧,通过市场化运作寻求文物项目更好地利用和保护。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主要是吸引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参与到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来,所有社会机构需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获取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靳真介绍。西城区首批活化利用计划发布于2020年1月,发布后共有34家机构提交了53个项目申请报告,最终确定了44个有效项目申请报告。
西城区经过对44个有效申请报告的完备性、科学性以及与项目要求匹配度的审核和初评,从中筛选出23个利用方案。通过对项目利用方案中申报单位综合实力、项目管理团队相关运营经验、文物建筑使用策划、实施规划等方面综合预审,确定了14个利用方案入围专家评审。经专家最终评审,共有6个文物建筑确定了利用单位及利用方向。
集多方智慧探索文物利用
此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顺利推进,也得益于西城区扎实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在“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实施文物保护“三解工程”(解危、解放、解读),开展了腾退一批、修缮一批、合理使用一批、新增认定一批以及筹建开放一批的“五个一批”工作。2016年,西城区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作,共计启动52处。截至目前,已完成52处2042户中的1876户腾退,总体腾退比例达92%,其中完全腾退项目32个,使得一批长期以来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文物腾退后如何合理利用?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孙硕表示,腾退后的文物合理使用,既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更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2019年,西城区率先进行尝试,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在政策层面对文物的活化利用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为腾退文物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西城区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模式上大胆探索,尝试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为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孙硕说。本次公开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通过公开透明的探索方式,以开放的姿态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文物利用这种方式体现了政府文物保护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改变。
打造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当天,签约的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共有6处。歙县会馆用于建设中英金融与文化交流中心;晋江会馆用于建设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梨园公会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西单饭店旧址用于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聚顺和栈南货老店用于建设糖果主题阅读和糖果体验空间;新市区泰安里用于建设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
其新市区泰安里位于香厂路和仁寿路十字路口东南角。1914年6月,北洋政府在北京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宣布开辟香厂新市区,仿照西方国家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泰安里即当时新市区建成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一组仿上海的里弄式住宅。北京宣房集团作为此次文化建筑文物活化利用项目中标单位,届时将把这里建设成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全方位打造文化艺术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文物周边空间资源与文物本体贯通统筹使用,打造集展览、阅读、娱乐休闲空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西城区将让文物合理利用成为老城复兴的亮点,让文物建筑“活”起来,使其真正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步,西城区将继续探索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的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应用到更多文物空间的合理利用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