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南堂历史风貌,新建东北换乘通道出入口采取半地下方式         ■记者 周宇杰/摄

        17日早晨8点30分,乘坐地铁上班的李先生需要从2号线地铁宣武门站换乘至4号线,这样的换乘方式,他整整持续了两年。对于这条每日必经的通勤之路,李先生说:“早晚高峰走这条通道特别不顺,太拥挤了。”月底,这条被很多乘客认为狭窄的换乘通道将成为“过去式”,宣武门站新增换乘通道工程即将实现开通。

        “地下立交”式双向换乘

        “每次人一多,感觉大家都是挤着行走,出行感觉非常不好。”不少在地铁宣武门站进行换乘的乘客表示。京投所属轨道公司第二项目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孙希波介绍,地铁宣武门站是地铁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站。其中,2号线宣武门站于1971年1月开始运营。2009年4号线开通运营后,宣武门站由一般车站升级为换乘车站,车站原先土建设施的设计标准、客流需求预测等方面,与新线存在较大差距,早晚高峰时段4号线换乘2号线、晚高峰时段2号线换乘4号线客流压力大,换乘通道狭窄,客流拥挤,服务市民出行能力不足。

        “此次新增换乘通道工程是在2、4号线换乘站现况基础上进行综合改造,新增3个换乘通道、5个地下售检票厅,并增设了12部自动扶梯,通过打造“地下立交”实现内圈通道2号线换4号线、外圈4号线换2号线的双向换乘流线。”孙希波说。记者在新增换乘通道处看到,新换乘通道相比旧换乘通道不仅明亮,而且十分宽敞,通过新增换乘通道,乘客可在3分钟内实现两条线路的换乘。

        巧妙设计保证景观协调

        在地铁宣武门站附近数百米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堂。“工程进展中,施工单位也考虑到换乘通道出入口与周边景观是否协调的情况。”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燕宁说。

        “为了使新增地铁出入口造型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堂景观相协调,更好的保护核心区老城风貌,我们采取了城市设计手段,将宣武门站新增换乘通道工程东北象限北出入口通过坡面屋盖与南堂北侧公园绿地连接,消隐于公园绿化中;东北象限东出入口避让南堂正门采用敞口设计,通过低矮栏杆消隐建筑体量从而使建筑风格与周边建筑风貌保持一致,弱化了对南堂的影响。”冯燕宁介绍,宣武门站新增换乘通道工程是典型老城区车站提升工程,未来或可成为相关车站改造典范,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对一些重点车站进行考察。

        首次采用EPC管理模式

        宣武门站新增换乘通道工程涉及占地、园林伐移、古树保护、文物保护、民防工程、管线改移、交通导改、既有设备系统改造等多个方面。针对复杂的工程条件以及项目全专业全过程的特点,京投所属轨道公司作为新增改造宣武门站换乘通道建设管理单位,采取各类积极措施,统筹推进施工。

        此次工程在既有线车站综合改造领域首次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EPC模式具有的责任主体明确、方案深度优化、协调沟通效率高、管理目标确定以及风险明确更易于控制的优点,在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上更具有出色的应对灵活性,能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设计与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和全过程控制,最终实现在不影响地铁2号线和4号线正常运营情况下,完成了新建结构施工、设备综合改造和新老系统联调等工作,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绿色文明施工有序可控,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目前,宣武门站新增换乘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在市交通委积极协调和市发改委、市规划自然委、市园林局、西城区政府等多个部门大力协助下,工程已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新增通道将于12月底实现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