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八公司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一座正在运转的污水处理站外面套上一个建筑?这个看似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在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项目升级改造-A栋工程项目(以下简称:A栋工程)已经成为现实。对北京城建八公司项目生产经理王玉峰来说,如同“套娃”结构的改造建筑只是A栋工程的诸多亮点之一。   

        A栋工程改造前为福田戴姆勒一工厂涂装车间,改造将其拆解为A1栋和A2栋两个单体。A1栋以加固改造为主,A2栋则以新建为主,项目均为地上3层,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将改造成为以传感器、芯片研发、封装、测试为主的科技园区。   

        这个“套娃”便是A2栋工程中保留的园区污水处理站,王玉峰说:“园区的污水处理一刻不能停,我们采取‘套娃’的方式把处理站包裹起来,解决了建设与保护的冲突。”  

        这个处理站的顶板厚度只有12厘米,很难托住新建建筑的重量。于是,项目部将目光瞄准了建筑的9根立柱。项目部技术员郭起轩说:“我们核算了框架柱的承载力,以立柱作为支撑点,在上面架设了定制钢承台,把新建结构落在上面并通过立柱传递至地面,而不再压在处理站顶板上,实现了改造与使用互不影响。” 

        除了保留污水处理站,A2栋的2层顶板也是造型奇特。来到2层抬头看去,本应平整的楼板变成了如同“蜂窝”状的造型,并可以透过“蜂窝”孔洞看到3层的建筑结构。项目质量主管杨海鹏介绍,这里将成为芯片、传感器等高精尖产品的研发基地,既要封闭又要具备良好的空气流通性,通过这种多孔洞设计,让2层和3层实现互通,再借助空调新风系统来保证洁净厂房的纯净度。   

        要让这样的“蜂窝”楼板成型,项目部使用了名为“华夫筒”的桶状模板,并以35厘米的间距在楼板整齐排列,模板之间进行楼板钢筋骨架绑扎和浇筑作业,最终拆除桶状模板后形成了“蜂窝”状效果。“后续还将根据使用需要,通过安装的通风设备实现洞口整体或部分开启,为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提供更高标准的使用空间。”王玉峰说。   

        作为A2栋“邻居”的A1栋改造也充满了复杂工艺,虽然拆改量小,但是加固提升的工作更加细碎复杂。 

        从施工图纸上可以看到A1栋北侧自西向东拆除了一部分结构,同时在原位又新增了一部分结构,王玉峰表示,拆除的原有厂房结构与未来使用功能存在矛盾,而新接出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后续研发特种设备的需要。

        新接出的结构基础底板长度为105.5米,宽度为20.3米,厚度为1米,这种大体积混凝土如何保证不开裂成为团队控制的关键。经过细致研究,团队将整块底板分为3个区域,中间设置两条2米宽的膨胀带,杨海鹏说:“混凝土浇筑后的热胀冷缩问题是超长、超厚的混凝土地面质量控制难题,我们在3块结构之间留出2米的伸缩变形空间,同时在混凝土中加入专用的膨胀剂,让每一块底板的变形量迅速达到峰值并进行固化,而这种方式相比原本设计方案的施工周期也缩短了1倍。” 

        此外,A1栋内的改造也围绕使用要求,对部分立柱采取外部植筋加厚的做法,让原本直径不到60公分的立柱变身为80公分,“增肥”效果明显;针对既有结构存在锈蚀问题,采取对原有结构打磨除锈,并使用粘钢的方式对结构脆弱的地方进行“包扎”;使用碳纤维布包裹未“增肥”的立柱,如同为立柱穿上一套盔甲,让建筑筋骨强健。 

        在多种工艺的组合实施下,这座曾经的喷漆车间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座科技感十足的科研设施,更成为怀柔科学城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