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拿到房产证 ■记者 董一鸣/摄
在丰台区五里店南里小区住了近30年,对于65岁的郭女士来说,从未像现在这般心安。她拿着红彤彤的房产证,看着房产证上印着自己的名字,不禁几度哽咽,这些年的委屈都释然了。
近日在首开房地产交易所非经营性资产综合服务大厅,郭女士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经过测温、登记、取号,有序进入大厅,来到指定服务窗口办理业务、领取房产证。
居民终于有了房产证
丰台区五里店南里小区居民自1989年陆续入住以后,每月向产权单位缴纳房租。1999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原产权单位多次为住户办理过房改售房,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居民未购买房屋的产权。近年来,随着居民年龄增长、产权意识不断提高、住房需求不断提升,居民办理不动产权证、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做梦都想拿到房产证,毕竟一证在手,心里才感到踏实。”郭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她同住多年,平日里她帮忙照顾孙女,由于没有房子的产权,一直属于承租状态,几口人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无法通过出租或者出售来改善居住环境,时间久了,难免会发生家庭矛盾,为此老人心里委屈多年。“住了这么多年,房子还不是我的。这个家,什么时候才能是自己的家。”
“2018年交易所办结五里店南里16、33、34号楼的不动产权证书后,我们又未诉先办成立工作专班,优先启动五里店南里房改工作。经过1年多的努力,最终解决了五里店南里175户居民30年无法解决的房屋权属难题。”房地产交易所权证业务部部长王敏说。
无证房终于上了“户口”
和郭女士一样,居住在丰台区万柳园小区的165户居民也存在房产办证遗留问题。由于手续不全,无法办理产权证,黄燕慧在为孩子就近入学等问题上费了不少心,跑了不少路,开过的居住证明也不少。
丰台区万柳园小区原为北京市城市改建综合开发总公司开发建设,分配给多家单位职工居住。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原产权单位破产,有关该小区房产的部分资料也随之丢失。多年来,居民们就没有房产证的问题一直找相关部门反映,却始终没能解决。“现在孩子上学需要房产证,户口迁入需要房产证,孩子申请经济适用房也需要房产证,有了证,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黄燕慧无奈地说。
2016年,丰台区万柳园小区165户居民住宅作为非经资产由首开房地接收。从这时起,首开房地产交易所开始着手解决该小区房产办证遗留问题。“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小区较为复杂,首先是部分有房产证的楼宇现状与房产证登载状态存在差异,而且原产权单位无法提供资产原始建设资料。其次由于时间较久,其他相关资料严重丢失。”王敏告诉记者,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造成房产证没着落的原因之一。
为尽快达成居民心愿,首开房地交易所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在大证的基础上继续查找原始资料,与市、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沟通协调,将房屋产权登记在首开房地集团,由此展开房改售房,为丰台区万柳园小区165户居民解决房屋权属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居民吹哨,首开响应”的“首开模式”,第一时间解决了居民诉求。
“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黄燕慧说。入住小区20多年,如今拿到了不动产证,她“心中的房子”才真正实至名归。
20余个办证窗口方便居民
8月11日,黄燕慧在房地产交易所非经营性资产综合服务大厅发证窗口,向工作人员出示自家售房收据、身份证、房屋承租本及物业合同后,拿到了盼了20多年的房产证。
占地200多平方米的非经营性资产综合服务大厅共有22个服务窗口,设置了受理、发证、物业、咨询等业务窗口,为非经资产产权过户、房改售房资料收集、购房人资格审核、房改售房合同签订、领取房本、政策咨询等。
“房产办证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优化办证流程,提升办证效率,首开房地交易所着力推动一站式窗口办理服务模式。在服务窗口张贴业务所需资料清单,认真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争取做到排一次队、做一次询问就可以办理完成登记业务。目前,房地产交易所正在开展房改售房线上工具建设,争取实现线上资料上传、资格审核、房款计算、合同签署、费用交纳等流程一次性受理,不见面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便百姓。”首开房地产交易所党支部书记廖煦旭介绍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