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佃站“P+R”智能立体停车项目                                     ■记者 张军/摄

        扫描车牌后,卷帘门缓缓拉起,随后,驱车停到运输平台上,锁车出来点击门口电子屏上的存车选项启动自动停车装置,车主便离开乘坐地铁前往市区,此时,车辆被机械缓缓抬升到二层位置推入指定车位,全过程只用了90秒……这一幕发生在地铁16号线屯佃站旁一座3层高的立体停车设施,该项目于近日刚刚竣工验收。作为“P+R”立体停车设施,项目可提供202个停车位,预计今年5月全面投入使用。

        项目承建方的首钢城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陈子谦介绍,屯佃站“P+R”智能立体停车项目位于地铁16号线屯佃站北侧,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侧立体停车楼共3层,可提供202个车位,包含23个交流充电桩;东侧地面停车场除常规停车位外,还建有10个电动充电桩停车位。两个区域总计可提供218个停车位。

        “P+R”停车场即围绕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建设的便民服务设施,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车主可使用当天乘坐公共交通的市政交通一卡通卡进行缴费,按次收费2元。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全市将围绕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和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此类停车设施,预计到2025年,全市此类设施规模将达约1.5万个车位。

        陈子谦表示,该项目为型钢框架结构,搭配了首钢城运公司研发的立体停车设施。车主驾车进入停车区域后,根据引导人员指引到指定停车口,系统自动扫描车牌后打开卷帘门,车主将车开到运输平台后锁车离开,再通过门口的电子屏幕进行停车确认后便可以换乘公共交通,设施会自动将车辆运输到指定位置停放,全过程约90秒。取车时,车主在电子屏上输入车牌号后点击确认取车,系统通过运输平台自动将车辆送达车主面前,90秒后,车主便可驾车离开。

        该项目使用的立体停车设施为首钢城运公司自主研发应用的迭代产品,相比传统设施,停车楼内将原本“点发射”的扫描系统更改为“线性发射”,这种方式可以对天线过长等导致无法停车的问题进行报警,提醒车主及时处理避免车辆损坏;同时设施优化了停车位扫描系统,将原本5毫米的误差进一步缩减到1毫米,确保停车过程中的车辆本身安全;考虑到停车楼属于半露天情况,技术人员将内部用于供电的线路由外露改为内嵌,可有效规避雨水侵蚀,提高项目的运营安全。

        家住附近的刘女士每天都要到这里乘坐地铁到市区上班,她说:“每天早上这边都停满了车,想找个停车位特别难,这次智能停车楼即将投入使用,对我们这些要到市区上班的人群来说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