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亮相服贸会(资料图) ■企业/供图
拥有省部级科技成果近8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0余件,多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荣誉出自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大干部职工之手,是企业工会大力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力体现。
作为全国轨道交通设计咨询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过60多年发展,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的业务覆盖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成为推动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思维更是早已融入企业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该公司工会将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在创新工作室和“五小”成果上落地开花,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让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建立有效连接。
该公司工会与技术部门共同创建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力,促进生产经营,打造经济增长点。工会坚持将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和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同时,发挥领军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职工创新活力,让技术创新更好地创造效益。
作为该公司唯一的北京市创新工作室,唐超创新工作室聚焦“隧道结构全要素智能检测”开展技术攻关。针对隧道结构“普查测快难、要素测全难、精确定位难”的难题,研制了一系列技术装备,实现了隧道结构安全检测技术从“静态到动态、抽检到普查、人工到智能”的跨越,解决了高精度高重频激光雷达的自主可控、隧道结构表观的三维精准提取与病害的自动识别、隧道环境下的精准定位等多个关键难题,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该工作室诸多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北京、武汉、南京、郑州、苏州等20余个城市百余条地铁隧道,在地铁检测市场占比超50%,保障了隧道的安全稳定。
李金龙创新工作室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国内轨道交通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平台+总体技术架构。通过刻苦钻研,工作室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并拥有处于世界技术前沿水平的系统软件平台,培养出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轨道交通自动化专业人才队伍,为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轨道交通自动控制系统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
韩德志创新工作室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及智慧化提升,实现全专业、全流程的BIM正向设计。以其为依托,归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过程、全对象、全应用的应用场景,以数据服务为基础,为智慧地铁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BIM大奖40余项;软件著作权16项。
依托创新工作室打造设计端的聚合创新,在实施端,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聚焦阻碍施工生产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该公司工会通过举办“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活动,搭建了一线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竞技平台,提供了项目之间展示交流和学习观摩的机会。
自2017年以来,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所属轨道公司工会常态化开展“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活动。通过设置“五小”创新成果立项、实施、申报、初审、终评等环节,在施工一线掀起了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热潮。
该工会每隔两年开展一次“五小”创新成果立项工作,每隔3年举办一次“五小”创新成果终评活动。截至目前,31个项目部共立项“五小”创新成果57项,实施完成51项,申报51项,评比颁奖20项。这些“五小”创新成果,涉及安全生产、设备使用维修、技术质量、现场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具备降低劳动成本、改进作业环境、创造实用效益、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