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团建设的楼顶“微型电站” ■记者 董一鸣/摄
“双碳”背景下,京能集团加快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步伐,目前已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320余个。“十四五”时期将大力提高北京市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占比。
八月的北京,太阳炙烤着大地。灼热的太阳光带来高温的同时,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在大兴区同仁堂健康药业大兴生产基地的屋顶上,累计约1.4万平方米的单晶硅光伏板尽情吸收着阳光的能量,将太阳能无声地转化成直流电能,支撑车间生产绿色运行。
自同仁堂屋顶光伏项目投运以来,这座微型电站不仅每年可生产“绿电”约320万千瓦时,配备的储能系统、光储充一体化车棚还能根据电网需求合理消纳或存储电能,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成为园区绿色低碳的新名片。
对于幕后的建设运营方京能集团而言,屋顶变“电站”,阳光成收入,这样的项目遍布北京各个角落。
作为首都能源主力军,京能集团是北京市最早成规模开发北京市分布式光伏的能源企业。早在“十二五”时期,京能集团就以世界银行贷款“阳光校园”示范项目为契机,全面开展了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宣传和推广工作。
“仅‘十三五’时期,京能集团就先后完成了320多个项目,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截至2021年底累计发电量2.78亿千瓦时。还创下了北京市目前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单体项目装机规模最大的纪录。”京能集团能源投资部尹卫方介绍说。
这些“微型电站”常栖身于楼顶、屋顶、停车场、车棚等地方,在自发自用、降低楼宇外部电能消耗的同时,还通过余电上网获得收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结合北京的资源禀赋,通过本地资源开发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分布式光伏。”尹卫方介绍。太阳能是北京市资源条件最好、应用方式最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品种之一,分布式光伏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达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降低输配电成本,实现能源就地生产和利用,是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保障角度上来说,这些小小的光伏硅晶版,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规模效应同样不可小觑。“自发自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缓解电网压力,优化电网结构,对于完善区域协同、构建可控韧性的首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也有着重大意义。”尹卫方告诉记者。
今年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将绿色北京战略向纵深推进。其中就指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划,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190万千瓦。
作为首都能源主力军,京能集团同样加快了脚步,发布了《京能集团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开发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的50%。
京能集团积极参与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开发行动,所属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协同开发、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任务目标按期完成。
同时,京能集团也在加紧“苦练内功”,致力于管理侧的提升。“我们正在打造标准化的设计、开发、施工、运维运营流程,同时升级一体化监控平台,进一步提升余电消纳能力。”尹卫方透露。
据了解,京能集团全面加强与市属国企及央企的战略合作,先后与金隅集团、北汽集团、首农集团、中铁投资集团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双碳”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在楼宇+光伏、交通+光伏、农业+光伏及综合能源开发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携手加快京内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