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实验室全景图 ■记者 董一鸣/摄
“齐缝对线”让房间视觉流畅、踢脚线与墙体几乎严丝合缝、分割条使建筑顶棚形成视觉汇聚的同时不再开裂……
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施工的太空实验室地面实验基地楼内,“流畅感”使建筑看起来几乎每个细节都极为舒适。
对于项目经理徐淼而言,这座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多复杂,能够使其匹配空地实验这个国家级科技主题,细节制胜使项目亮点频出。
太空实验室地面实验基地项目与载人空间站、空间站科学实验镜像平台一起,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协同研究平台,成为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关键地面研究基础设施。支持空间生命生态、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空间燃烧等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培育和论证,预期将服务近千个科学家团队,吸引和凝聚全球有志于空间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和青年人才,持续产出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取得显著的科学和应用效益。
该项目的核心是为空地同类型实验提供场地,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空地同类型实验的数据差异分析,对不同物质在宇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为今后人类进入宇宙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研究分析成果。
从施工图上看,常规的基础和主体结构形式,一切都看似普通,可走进已经完成内装修的建筑,里面的流畅感从诸多细节涌现。
比如,楼道内原本石膏板吊顶与墙体搭接的位置使用了黑色的金属分隔条,项目总工张虎说:“这种铝制分隔条解决了原本吊顶与墙体连接位置容易开裂的问题,同时黑色线条也使楼道的空间汇聚感立显。”
除了分隔条,部分楼道采用的方格吊顶也凸显流畅。在楼道顶部,三块方形吊顶占满房顶,烟感报警器、喷淋头、顶灯、通风口等被整齐地排列在吊顶正中间,三块方形吊顶也并非同样大小,而是两边大、中间小,“吊顶施工中我们出于美观考虑,采购了部分大尺寸吊顶,根据楼道宽度裁剪成所需尺寸,确保纵向为三块完整的吊顶,同时将剩余的边角料用于其他房间的边角吊顶安装,实现最佳视觉效果的同时,也确保材料不浪费。”徐淼说。
来到卫生间内,墙砖的缝隙和地面拼缝联通成一条线;而根据墙砖的尺寸,项目部将洗手池的镜子尺寸与之统一,实现了镜子与墙砖的严丝合缝,以及整个卫生间墙砖的整体性与视觉感官的流畅。
而在大部分人看不见的屋面处也处处体现出精细。根据规范,屋面混凝土结构的分隔缝为每6米一道,“其实按照6米施工很省事,但考虑到6米的间隔容易产生裂缝,我们通过与设计讨论并与业主沟通,最终将6米一道的缝隙改为了2米。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有效保证了屋面面层结构的质量和观感。”徐淼说。
除了分隔缝,屋顶四周一圈的女儿墙和所有结构都被设计成底部为弧线的靴子型,“如果是直上直下的方案,需要在底部边缘灌注沥青沙,但这种材料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老化,导致缝隙存水,我们的方案避免了这个问题的出现,确保水能通过靴子型的弧线直接流走,保证了排水效果。”张虎说。
这个项目还有很多细节制胜的设计,比如楼梯间的踏步,通过设计实现了两块完整地砖的拼接;墙体的瓷砖踢脚线位置采取在墙根处预留粘结层,实现踢脚砖出墙厚度8~10毫米,与门框几乎齐平,提升了楼道的整体观感与线条感;在屋顶将排气管设置在女儿墙侧壁,且设计为弯头状,确保防水层与结构之间的残留水汽及时排出的同时更加美观。
诸多细节措施和做法,无形中给项目增加了难度,但是在徐淼眼中,只有这种精细雕琢才配得上这座国家级科技建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