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昌正在制作水丸                                                   ■企业/供图

        一只竹匾、两把刷子、一盆清水、一碗药粉,从用药面起模子开始,一层面一层水,再经过推、拉、揉、闯、摔的手法,一粒粒水丸“横空出世”。每个目睹过谢锡昌这番精湛技艺的人,都会由衷地挑大指称赞。谢锡昌是同仁堂药店加工部水丸组组长,也是东城区级非遗项目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勤学苦练出本领

        谢锡昌自24岁来到药店后便师从赵桂华师傅学习泛制水丸,致力于手工泛制水丸技艺传承已达30多年。赵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并没有讲什么制作技法,而是讲自己做学徒时的一些事。“我师傅手中拿着一根小木棍,站在旁边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只要是有一点儿不规范、不标准,手中的小木棍就会敲打在手、胳膊甚至头上。开始有些怨气,但当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之后,就明白了师傅的用心良苦,动作的不到位、不规范都会影响到成品质量。”谢锡昌介绍。

        起初,谢锡昌觉得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制丸是一种落后的技艺,费工费时。后来在师傅教导下他才明白,“手工泛制水丸技艺有着一人一方、单方特制的优势,恰好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是现代化流水线加工无法取代的。这项技艺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靠的是一代代同仁堂人对工作的执着,对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经过师傅悉心指导和自己不断练习,他从第一个星期只能做两份药到一个月后就能与大家完成同样的任务。谢锡昌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这期间手被竹匾扎进刺,胳膊肩膀酸痛难忍,但训练不能停。”即便是现在,他的手臂上也时常贴着止痛膏药。提起这些伤痛,谢锡昌不在意地说:“泛制水丸是个力气活,时间长了难免会受一些伤,做了半辈子水丸现在已经习惯了。”

         刻苦钻研攻难题

        随着工作中接触的药方多了,谢锡昌的专业技艺也不断提高。遇到有特殊需求、私人订制的情况,他认真钻研,想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需求。

        曾经遇到过一位顾客要求专属定制豌豆大小的水丸,比正常绿豆大小的水丸要大出很多,需要考虑到起模子的数量,还要预估烘干后水分会蒸发多少。谢锡昌凭借日常积累的经验,一次成型做出了让顾客满意的成品。

        还有一次他接到一份以灵芝、虫草、藏红花、西洋参四味药组方的贵重药,谢锡昌介绍:“这么贵的药材,一定要将损耗降到最低,可灵芝当中的纤维含量很大,药粉中絮状物很多不易成型。”他反复琢磨,靠着娴熟的技艺将这份药的损耗降到了5%以下,保障了患者利益最大化。

        按他的话说:“是顾客的需求激励着他不断钻研进步。”2016年谢锡昌研制出手工泛制水蜜丸剂型。这是在水丸的制作原理基础上创新的,此种方法比手工塑制法简单,丸粒小且光滑圆整、易于吞服。经过他反复试验,攻克了蜂蜜和水比例不好掌握的技术难点,并对加工后的水蜜丸开展了稳定性测试,最终生产出了“光、亮、圆”的水蜜丸。

         薪火相传守初心

        谢锡昌十分注重对徒弟们言传身教,在实际工作中“传帮带”,加快培养青年技能骨干。“我的师傅曾说过,做水丸讲究精细,要想干好,就得用心、用脑,还得不惜力。”如今,谢锡昌把这句话传授给了徒弟们。他说,在他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这项传统技艺多培养一些后辈人才,尽自己所能,让这项技艺走得更长远。

        面对未来,谢锡昌只有一个想法:“坚持初心,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将非遗传统技艺好好传承下去,为同仁堂金字招牌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