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演示使用餐厨垃圾处理机                                     ■记者 刘偶/摄

        打开进料口,倒入餐厨垃圾,启动餐厨垃圾处理机电源,24小时后,这些餐厨垃圾就将全部被分解,以无害化水的形式排放到污水管线中。首发生态公司联合研发的最新款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机目前已在京藏高速八达岭服务区、京礼高速大浮坨服务区等多个服务区投入使用。

         生物分解实现排放零污染

        “针对餐厨垃圾,我们提出了分布式餐厨垃圾就地解决方案,希望以网格化布置的小型化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解决城市餐厨垃圾问题。”首发生态公司生态事业部项目经理高小乐表示。随着北京市对生活垃圾的管控力度持续加大,餐厨垃圾由于其存在易腐烂变质、运输成本高、转运复杂等问题,因此如何就地消纳、处理、再利用,成为企业新课题。为此,首发生态公司从2019年就开始组建项目团队,对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机进行研发。

        面对餐厨垃圾处理诸多技术流派,项目团队最终选择高效复合微生物分解技术。高小乐告诉记者,通过采用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可将餐厨垃圾完全分解为无害化的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且无需排出残渣,日处理量可达60千克。同时,处理后排出的无害化的水可作为肥料来源,可以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作为补充碳源,进一步提高污水系统处理效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餐厨垃圾处理机在使用时,只需外接进排水管和电源。在处理过程中,该设备会自动检测垃圾重量,同时根据系统设置参数,自动加入相应比例的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水。“这些垃圾将在内部进行24小时搅拌分解,最终都将会变为液态,直接排放到污水管道。”高小乐说。

         菌种本地化改造再培养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菌种,全部都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再培养。”高小乐告诉记者,菌种作为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核心技术。在研发初期,如何找到合适的微生物菌种,是摆在科研团队面前的头号难题。最开始科研人员通过筛选比较,决定引进日本比较成熟的菌种,但由于当地饮食习惯与我国截然不同,因此其菌种在面对北方高油高盐的餐厨垃圾时,无法有效进行分解。

        为了提升菌种分解效率,研发团队对多个收费站服务区食堂餐厨垃圾进行调研,对餐厨垃圾中各种成分进行大数据化分析,同时培养相应的微生物分解菌种。“目前,我们的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中,有50余种菌种,其分解效率可达99%,远超同行业70%至80%的水平。”高小乐说。

        研发人员表示,研发团队在处理设备分解仓专门设定了特定环境,适宜常温好氧复合微生物菌群以餐厨垃圾中富含的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等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呼吸代谢快速生长繁殖,释放热量并分泌各类活性酶。确保在24小时处理周期内,可以对易腐有机成分彻底降解,最终生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类。

         每吨处理成本不足200元

        “相比政府餐厨垃圾处理费用,我们每吨处理成本是其60%,如果与同类型设备相比,我们的运行成本仅为它们的一半。”高小乐说。餐厨垃圾处理费用高,一直是行业性难题,尤其是一些大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由于系统庞杂、投资高,运营用人多、成本高,需要长期财政补贴才能维持。在本次研发过程中,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设备低成本运营,是研发人员的核心设计要素。

        该设备处理1吨餐厨垃圾的运营成本在100至200元之间,其中电费100元左右、菌剂及填料费用50元左右。而其他同类型设备,由于大多采用高温处理环境,需要长时间对生化仓进行加热,因此处理1吨餐厨垃圾的运营成本在300至400元之间。

        “目前,我们的设备经过在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应用,我们已陆续完成多款型号产品研发,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加大产品市场宣传力度,开拓餐饮店、单位机关食堂、商贸市场、农贸市场、居民社区小区、垃圾中转站等场景的应用,逐步形成厨余垃圾处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小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