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精心雕琢力争让建筑外观与周边建筑有机融合                   ■记者 董一鸣/摄

        走进鼓楼桥南的中绦胡同,路南侧的防护架下,七八名工人正在用水管往墙上淋水,随后用砂纸在上面用力擦拭,这便是古建施工中常见的——漫水打磨施工工艺。

        对城建十六公司东城区旧鼓楼大街P保护区用地工程项目经理别诤而言,虽然项目整体为新建仿古工程,但要保持古都历史风貌,整个四合院建筑群落施工必须坚持“建新如旧”。“这个旧并不是古旧的概念,而是一种融入最新施工方式,并严格按照古建工艺打造的新建筑群。”别诤说。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二环内,钟鼓楼北侧,该地块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是配合2023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部分,是目前北京市较大的新建仿古四合院群落。区域总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约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区域分为南北两个区块,共有76个院落,其中住宅52个,临街商业20个,还有4个院落是作为古都历史文化展示空间,项目预计2022年内交付使用。

        2020年10月项目正式开工,对建设团队而言,平房区域的建设结构难度并不大,最考验“手艺”的是如何让新建筑有老味道。别诤介绍:“施工中,业主聘请了北京市老城保护房屋修缮修建领域的木瓦油领军专家作为顾问团队,联合设计院和施工团队共同对项目规划建设进行系统谋划,每道施工工序均经过多轮深化讨论并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其中多处建筑实现了对历史传承和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重现。”

        走进一个竣工的院落,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制式让其与周边的现有民居完全融合,丝毫没有新建筑的突兀,“最初我们考虑使用老砖作为墙体,但是用量太大,现有材料无法满足,我们便按照古砖制式进行加工。考虑到新砖存在墙面反碱的花白问题,我们采用古建行当中的漫水工艺对墙面进行处理,力求让建筑外观与周边建筑有机融合。”别诤说。

        虽然所有院落为新建工程但是每一个院落的砖雕图案各有不同。打开电脑,别诤指着图片说:“根据专家的意见和资料,我们52个院落的砖雕图案各有不同,特别是我们聘请专业的古建画师,对所有雕花图案部分进行手工绘制,再由砖雕匠人对每一个图案进行手工雕琢,确保新品有老味儿。”

        走进正在施工的区域内,原有胡同东西贯通,南北封闭的制式被一条曲折贯穿南北的胡同打通。别诤介绍:“这种设计方式是参考了乾隆年间京城全图以及1953年和2004年测绘图,可以说是恢复了原有的胡同肌理;胡同内还有两处拐弯的墙体被设计成弧形。北京老话儿中有‘拐弯抹角儿’,其源起便是这里,这种设计便是通过抹角的方式,让墙体变成弧形,既增加了胡同空间,又对墙体阳角提供了保护,更是一种体现出房子主人品味的巧妙设计。”

        整个区域内还保留了一棵超过300年树龄的国槐,围绕国槐周围未来将形成绿化景观,作为整个区域的主题文化聚集地,更是让整个区域从空中俯瞰留白效果明显。

        别诤介绍:“虽然整个现场均为平房区,但是地下已经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停车场,未来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可以从南门驾车进入地下,从北侧驶出,有效解决了城市核心区的停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