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包衣、催芽、育秧、平整土地……天气回暖,首农食品集团双河农场的田野里开始了备耕工作。双河农场依托40余万亩耕地资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保障2022年双河农场计划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作为首都北京商品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农场将坚决落实文件要求,采取多项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双河农场相关负责人说。
双河农场通过改进农业补贴方式,突出导向作用,设立了水稻产业发展补贴,突出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科技示范相结合。同时,设立保护性耕作补贴,加大黑土耕地保护力度,实现双河农场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此外,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支持,助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产业发展,为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年双河农场计划适度规模播种面积达6.7万亩,较上年增加1.1万亩,特别是农业经营五公司是农场在2021年推行的农业经营管理中心改革试点,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全面实行企业化运营。中心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推进腾退土地集并为工作重点,通过逐年集并整合,最终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今年,农业经营五公司将聚焦生活田、规模田两田分离,更多体现生活田福利化、规模田市场化。为做好此项工作,公司前期已广泛征求职工群众意见,特别是在人员顺序重新划分调整上,按照职工、复转军人、特殊群体、无业人员的顺序统一调整,按标准一次性分配解决,同时也解决了部分职工生活田零散问题。职工可用个人的土地入股,年底可以得到分红,也可以参与经营,既有利于未来发展绿色生态现代化农业,又符合国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和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要求,更为农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
双河农场自改制以来,在首农食品集团的帮助下,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截至目前,40万亩耕地已覆盖98%。接下来,双河农场将积极申报2023年农田项目,对已完成的农田项目进行补充完善,提档升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极大的改善了农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喷灌机的投入,为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黑土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双河农场农业经营一公司经理尉文广说:“一公司土壤含沙量较高,一直是农场土地等级最低的单位,这两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也装上大型喷灌设备,这是职工种植者多年的愿望。开展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既保护了黑土地,又增加了职工的收入。”
近两年,为提高种植收益,改良土壤,双河农场一直致力于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尝试使用双河农场黑六牧业公司产生的腐熟粪肥进行覆盖还田,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农牧对接生产模式,示范引导循环农业。同时,农场逐年扩大适度规模种植面积,合理进行土地轮作,加大对黑土地的保护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职工增收、农场增效。
“农场将继续扩大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推动农场农业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双河农场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智慧农业平台
近年来,双河农场始终坚持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跟国家政策指引,牢牢把握新机遇,以全面建成数字农场、数字农业为战略实施目标,全面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2021年农场以开展基础数据采集项目为切入点,围绕基础数据采集、耕地质量评价、遥感监测服务等三个方面,利用无人机航测及卫星遥感技术对农场辖管耕地、草原、林地、滩涂、住区、河流、沟渠、道路、坑塘水面、电力基础设施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进而全面摸清农场土地利用现状,为构建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职工富裕、生态优良的双河现代化数字农场夯实了数据基础。
“十四五”发展时期,双河农场将紧跟国家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对农场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开展智慧农业展示区建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步伐。力争用3-5年的时间,按照建设数字化农场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智慧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先进科技成果的示范与应用,通过推动农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与农田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五大系统的导入,使农场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情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种植决策科学化、农事操作智能化、措施调控精准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的管理格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