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线南延工程进展顺利,线路已经进入到铺轨阶段 ■记者 周宇杰/摄
昌平线南延一期工地上,捆扎钢筋的建设者们浑汗如雨,铺轨工作有序进行着。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期车站主体结构完成92%,区间主体结构完成95%。“今年年底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学院桥)、16号线(玉渊潭东门-榆树庄)两条线段计划实现开通试运营,共计22.4公里,届时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805公里。”北京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2022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学院桥)计划于今年底开通,该线路北起清河站、南至学院桥站,全长8.2公里,全部位于海淀区,均为地下线,设站5座,分别是小营西路站、上清桥站、学清路站、六道口站、学院桥站。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站已于去年年底开通运营,其中清河站可与既有13号线、京张高铁通过换乘大厅换乘,六道口站可与既有15号线通道换乘。该线路开通运营后将进一步扩大既有昌平线服务范围,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方便上地、学院路等区域居民出行。
京投所属轨道公司第二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汪国锋告诉记者,昌平线南延一期工程是北京城市北部交通的一条南北向骨干线路,途经中心城区,施工难度大。去年底开通的清河地铁站设于清河高铁站内,秉承着“大交通、零换乘”的交通组织理念,建设单位创新性研究,首次实现国铁与城轨同步建设,首次实现了在既有运营的地铁线路上加建新站的建设模式,旅客不出站就可实现国铁和地铁的便捷换乘,大大提升了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性、便捷性以及服务京冀两地的水平。此外,在保证基本功能与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该线路部分公共区使用大跨度横担体系,把各种管线集中整合,将更多使用空间留给乘客和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地铁舒适度、便捷度。“学清路站按照‘站城一体化’设计建设,将与西侧的地下空间连通,未来打造轨道‘微中心’,实现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活力中心。”汪国锋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深约17米的地下空间内,混凝土输送管道将混凝土输送至轨道平板车上,通过已经铺设好的轨道,这些混凝土会运送到正待铺设的点位用来浇筑道床,这是铺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平线南延一期采用减震道床比例达87%,是北京轨道建设中采用比例较高的。”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轨道安装项目总工程师王亚周介绍,减震道床可以减轻列车运行过程中传导到地面的震动,既可以减少对周边建筑物以及居民的影响,也能让未来的乘客们感觉到更为舒适的乘车体验。
据了解,目前本市在建轨道交通9条线段,共计235.6公里,涉及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通州、昌平、平谷8个行政区以及河北省三河市。包含贯穿城市东西向或南北向的3号线一期、12号线、16号线和17号线等城市骨干线路,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谷线,有改善回天地区交通的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有服务CBD区域的加密线28号线,还有扩大既有线服务范围的延伸服务线新机场线北延和昌平线南延一期。其中昌平线南延一期、16号线、3号线一期、12号线及17号线正处于车站和区间主体结构施工阶段;28号线、平谷线、新机场线北延及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处于工程前期阶段,各条线路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