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恒联合社区加装户外充电桩防止电瓶入户 ■记者 董一鸣/摄
增设电动车充电桩、电梯阻车系统,升级改造消防设备……连日来,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通过坚持“一盘棋”统筹,联合社区全力整治“家门口”的消防安全隐患,努力让社区居民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有了这个电动车充电桩后,我们充电更方便也更安全了,下雨打雷充电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家住前门西大街8号楼的李阿姨说。前门西大街小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老旧小区,共有1100多套房、常住人口4700多人。
首开集团天岳恒前门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吕芦介绍,该小区以前属于开放式沿街管理,现在街道投入建立了围栏、门禁,物业联合属地对小区实施半封闭管理,为消除小区安全隐患问题,物业还联合社区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安装电动自行车电梯阻车系统,从技术手段上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另一方面做好“下楼”后的配套设施建设,安装电动车充电桩。
近年来,电动车火灾事故多发,而电动车为什么容易起火?一是过度充电。一般情况,电动车充8小时左右的电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线路老化。电动车使用过久,车里的连接线路容易老化、松动,可能导致漏电、接触不良或短路等。三是充电器使用不当。很多家庭不止一辆电动车,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混用充电设备,也会给电池带来损伤。充电器是损耗品,寿命较短,需要及时更换,更换时要注意与蓄电池型号相匹配。
“给电动车充电一直是困扰居民的一个难题,电动车推起来又特别重,更别说现在也不允许电动车进电梯,如果居民将电动车电瓶提出来放在室内充电又可能有险情的发生,既违反相关部门的安全要求又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吕芦说。为解决这一难题,物业联合社区开展联动,反复沟通确认充电桩安装方案,推动电动车充电车棚及市区电动车充电桩建设。
加装户外充电桩是防止电瓶入户的主要措施。在前门西大街小区4个车棚安装了6个充电桩,共计60个充电单元,可同时为60辆电动车进行充电。“我们将电瓶集中在这里,危险源也就离开了居民家里。白天每两小时都会来巡逻一次,每晚会巡逻两次,看充电桩是否正常运行。”吕芦说。充电桩最主要的是设备安全,不用担心会漏电、起火、有火灾隐患,因为它会自己检测设备是否有故障,一旦有故障就会自动上报,设备里还有陶瓷保险管,不会出现充电充到一半起火等危险情况。
在前门西大街8号楼车棚,记者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之后,手机上马上出现了详细的充电操作界面,上面提供了“充满自停”“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等不同的充电时长,充电时按分钟计费。此外,使用者还可以点击“附近电站”查看附近有哪些地方可以充电,点击“个人中心”了解个人充电记录、充值记录、常用电站等个人信息。
除了统计电动车和提供充电桩,前门西大街小区还有最后一关阻止电动车入户,那就是电梯阻车系统。吕芦为记者做了演示,他推着公用电动车进入电梯,电梯就“滴滴滴”响起来,提醒电动车不能入户,并且始终不关电梯门。吕芦推着电动车在电梯里对门外的记者说,“只要有电动自行车在电梯里,它就一直不会关门的。”这时,电梯里的对讲系统响了,“您好,电动车不能入户。”这是监控室的负责人员发现了情况进行提醒。
吕芦告诉记者,在电梯阻车系统试运行期间,物业充分采纳居民反馈意见,从车辆识别、报警等方面对设备进行优化调试,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后,运行良好,有效发挥了拦阻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