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改造进入收尾阶段 ■记者 董一鸣/摄
“真没想过,自己退休前还能重新将琉璃烧制技艺操持起来。”赵长安是北京市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他和几位掌握烧窑技术的师傅被找回来,重建的坯窑和色窑也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论证恢复古法烧制工艺,年底前,首批古法烧制的琉璃构件将正式出窑。“在这片3万多平方米的厂址上,孕育着集琉璃构件实操、体验、非遗展示、聚集、文创等多功能、一站式的琉璃文创园,还将是门头沟‘一线四矿’旅游观光路线的首站——琉璃渠站。而园区的根基,仍是琉璃构件烧制。”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于海燕说。
“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为传承700年琉璃文化历史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琉璃制品厂官窑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琉璃文化价值,将厂区打造成集琉璃制品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传承推广、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中国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于海燕说,琉璃烧制技艺是门头沟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更迭、环境的变化,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愈发困难。为了传承非遗,让老手艺焕发新生,门头沟区从2019年开始和金隅集团合作,对现有厂区进行全新规划,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琉璃渠村位于门头沟城区的龙泉镇,村中的皇家琉璃窑厂有着近700年的历史,一直为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古建筑烧制皇家琉璃制品。“1970年,老窑厂划归原北京市建材局所属,更名为北京市琉璃制品厂。2001年9月,企业改制,更名为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赵长安聊起厂子的历史打开了话匣子,“由于政府的生态环保要求,琉璃渠村的开山烧窑于2017年被叫停。村中这座有着700年官窑历史的厂子于2013年熄灭了窑火。早年工厂年产量能达到100多万件。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收窄,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门。”
“蒙尘”的窑厂关闭,与此同时,绿水青山中正在酝酿一个全新的琉璃文创产业园。在古窑改造现场,赵长安和十几位工人正在进行坯窑改造后的验收。走进古窑,圆拱形的窑墙微微泛着亮光,这是近700年的烧制留下的印记,类似于古玩的“包浆”。而这里,就是窑火重燃之地。
看着园区一天一个模样,赵长安的干劲也更足了,他说:“我们一直在尝试恢复古法烧制工艺,目前已经恢复了传统素烧窑1口、复建了釉烧窑1口,采用煤、柴等传统燃料,实现千年琉璃烧造技艺的复原、传承,同时满足部分重要琉璃构件的传统工艺烧制需求。目前已组织论证古法烧制方案可行并启动修复工作。”
“为了留住老手艺,古窑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燃料,但是加装了空气净化和回收设备,符合北京市的环保要求,同时新建一条生产线,采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手段,遵循传统工艺,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此外,园区还保留了原有的15口倒焰窑、1口隧道窑,外观依原状修复,结合于园区整体展陈使用。”看着曾经的厂区改建成能够用天然气燃料烧制琉璃构件的新厂房,赵长安作为北京市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特别高兴。
“一件琉璃制品要想生产出来,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包括产品设计、制图、制模、放样、配釉、挂釉、烧窑……”坯窑旁,用于琉璃构件上釉后二次烧制的色窑已改造完毕。赵长安说,按照琉璃制品的烧制过程,需要先通过坯窑烧制15天左右出窑,上釉、再进入色窑带釉烧制5天,最终成为成品。年底前,首批古法烧制的琉璃构件将正式出窑。
“文创园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前完工,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我们将做好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琉璃文化旅游打卡地。”于海燕说,未来,我们还将设置琉璃文化讲堂、琉璃制作体验、琉璃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打通文创园与琉璃渠村的历史文化链接。同时,结合厂区历史风貌,选取空间、结构条件较好的区域为文创企业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