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车站内壁画《燕山长城图》已完成修复                         ■记者 马丹丹/摄

        8月11日上午10时,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车站内,地铁列车如同往日一般呼啸而过,随着列车驶离,墙壁上的射灯逐一亮起,一幅长度约70米的巨幅壁画《燕山长城图》呈现在候车的乘客面前。而在对面,同样气势恢宏的壁画《大江东去图》也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继2号线建国门站的壁画修复如初后,西直门站、东四十条站的四幅壁画目前也已完成修复,以崭新且不失本意的姿态焕然新生,成为地铁站内一道亮丽风景线。

        西直门站的《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东四十条站的《华夏雄风》和《走向世界》,建国门站的《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均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年龄已过30岁。

        “这是中国地铁史上第一批公共壁画,创作者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师。”参与建国门站壁画修复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曲欣介绍。据了解,著名画家、公共艺术家袁运甫先生主持了建国门站壁画《中国天文史》的创作。西直门站壁画《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则是由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协同山水画家龙瑞、姜宝林、王镛、赵卫、陈平等人创作。30余年时光飞逝,这批老壁画出现老化、破损问题。存在的问题普遍为色彩昏暗、部分画砖脱落和壁画缺失等。面对年代久远,艺术价值极为珍贵的壁画作品,修缮问题早早被北京地铁公司提上日程。早在2017年,北京地铁公司已经着手研究修复工作,并对西直门、东四十条、建国门三座车站的壁画进行全面细致安全检查。西直门站区副站区长梅松告诉记者,事实上在修缮未开始前,车站每日的例行检查中都会将壁画状态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旦我们发现壁画部分有脱落或者破损情况,会及时向公司汇报。”2019年9月,北京地铁公司连同修复团队经过多次设计研讨及安全评估后,壁画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针对三座车站的壁画修复,因为涉及到的难点各不相同,修复团队制定不同修复方案,但是“修旧如旧”的原则没有变。整体修复过程中,回访主创人员,协同专家研究修复方案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步。

        2号线壁画修复技术负责人赵胜亮介绍,因为壁画年代久远,部分壁画缺失后几乎没有资料可供参考,修复团队回访主创,并拜访了数位专家尽量还原壁画原貌。

        修缮过程中的“匠心”体现在各个细节。在修缮东四十条《走向世界》的马赛克过程中,赵胜亮说:“我们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其中金牌的图案已经破损,为了还原金牌原貌,我们费了很多工夫,后来看电影《夺冠》时突然有了灵感,经过反复比对,终于想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反复核对金牌碎片,对比还原按照原型进行烧制,直到让金牌重新栩栩如生的展现。”另外,西直门站的两幅壁画与其余两站的陶瓷壁画不同,使用了环氧树脂特殊的装裱方法。“这两幅壁画是在高丽纸上创作的国画,然后贴在瓷砖上,外部再由一层树脂封存。”为了还原几处缺失的画作,修复团队需要先由几位画家进行画作还原,随后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如果评审结果认为画作并未还原原作神韵,我们就需要重新再来一遍。”赵胜亮表示。

        壁画修复完成后,还需运用目前最先进的纳米超微颗粒清洗技术,在表面喷涂一层纳米保护薄膜,对壁画做到最大化保护并起到清洁的效果,同时也能延长壁画寿命。

        白天,地铁的运营不能停,所以壁画的修复工程一般在地铁结束运营后至次日运营前的3个半小时内进行。这个时间段内,同步进行的还有地铁的设备检修等工作,所以需要地铁和修复团队的互相协作配合。

        如今,修复完成的壁画已经“重回青春”。记者在车站内看到,站台两侧已经挂有车站壁画的基本介绍,不少乘客会停下脚步仔细阅读。“现在很多乘客都对车站里的壁画感兴趣,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会专门来车站拍摄‘打卡’。”梅松说。

        下一步,北京地铁公司将继续开发利用车站文化用房、乘客服务中心等做好文化展示,同步推出具有北京地铁特色并深受乘客喜爱的文创产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满足乘客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