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观察记录古树生长状况 ■博物馆/供图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长河北岸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不仅收藏着众多珍贵的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更有着每年吸引无数游客的“活文物”——两株巨大且近600岁的古银杏树。每年金秋时节,古银杏树叶片金黄,落叶满天,与金刚宝座交相辉映。实际上,在古银杏树勾勒出京城之秋的美丽线条背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也为“高龄”银杏树制定了科学保护方案,保持着“活文物”生机蓬勃。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前身为真觉寺,始建于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寺内中轴线上的金刚宝座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前左右各立一株银杏树,两树与塔同龄,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它们可以说是和真觉寺共同成长,是历史中鲜活的见证者。”一位北京“博物馆迷”告诉记者。作为“活文物”,两株银杏树历经百年风霜,以丰厚的内涵展示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古老文化,是北京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五塔寺边双树奇,马行迂道款禅扉。高枝似向云中出,落叶犹能天半飞。清磬几声催夕照,疏香十里点朝衣。邻斋东去春如海,较尔浓荫覆院稀。”对于寺内的银杏树,古籍多有记载,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就曾以此成诗。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因古树存活近600年,树龄已高,加之人类活动的干预,两株古银杏树的长势出现了衰弱态势。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对此高度重视,以《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为依据,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核心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要求,于2018年开始,多次组织召开古树保护专家论证会。在丛日晨、赵晓燕、高飞等古树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有效处理古银杏树气、水、肥的问题;并对树冠、枝杈、树洞采取清理树周环境、加强根部活力、枝条整理、补树洞、支撑及拉纤、铺设木栈道、人工蔬果等养护措施;此外,通过设置复壮井以及爆气松土的方式解决古树周围土壤透气性较差的弊病;并建立古银杏树的档案与巡察制度,做到“棵棵有档案,株株有人管”。
针对古银杏树的日常养护,除了返青水入冬水浇灌、定期施肥外,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还格外重视科技养护,使用了先进的古树土壤监测设备,走在北京地区古树保护工作的前沿。通过地质勘查手段充分探明古树生长区域的土壤情况,随后采用数值计算进行仿真模拟,预测浇水后土壤渗水情况,再利用无损的高密度电法监测并验证水分运移过程。在充分掌握古树环境中水分运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布设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肥力、pH值等与古树生长息息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比分析监测数据与古树本身生长状况的观察记录,从而科学、有效地进行古树健康诊断与风险评估。
经过近3年的努力,近600岁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其衰弱态势已有明显改善。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北京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和文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