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进行建筑外立面施工                                           ■记者 董一鸣/摄

        怀柔区沙河畔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内,两栋新建成的大楼外,工人正在吊篮里为建筑披上崭新的外衣。大楼内部,地面的钢筋铺设、机电管线安装、用于空间观测和分析的设备陆续到场安装,一派忙碌的施工场景……该项目定名为子午工程综合信息与运控中心及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大楼工程,建成后将主要为科学家进行空间物理和空间科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施工单位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新刚说:“我们建筑人一辈子能有这样一个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实属难得,我们团队也从施工开始便开足马力,全力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刘新刚说。

        由于该工程紧邻沙河,地质条件为卵石层、细砂层和淤泥层交错分布。“这种地层是典型的软硬不均,而我们的建筑又是筏板基础,也就是在地下铺上一层混凝土板作为建筑基础,在上面盖楼,如果地层软硬不均,会造成局部压力过大,而一旦出现地震等情况,筏板将被地层变化带来的剪切力撕裂。”刘新刚说。

        为此,项目组织专家论证,并将细砂层和淤泥层全部挖出进行换填,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项目现场还采用了国内新型的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材料,由于该项目有大量的精密仪器需要室内贴上保温板后的洁净度达到万级,这相当于手术室的标准,而岩棉是将石头通过高温和离心力打成絮状物,无论是粘贴和使用过程中都难免出现部分絮状物飘散。为此项目技术团队经过研究确定了使用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项目总工程师赵旭说:“这种材料在保证A级别防火的同时,其平整度和整体性都更好,同时安装起来也更加快捷。”

        整个子午工程综合信息与运控中心及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大楼工程作为国家基础科学的重要设施,其运行的安全可控至关重要,为确保建筑使用万无一失,该项目所有电气线路都是双路保障,同时还配备一套应急供电设备,确保工程不间断使用,而这给项目部机电工作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

        2019年,该项目开工后,施工团队围绕节点工期细化任务目标,同时统筹组织人力、材料、设备进场作业,即便是在疫情中依然保证工程不停工、进度不拖后。2020年4月28日,整个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成为当年怀柔科学城项目首个封顶的工程。

        如今,刘新刚正全力组织项目为6月底土建工程竣工努力。随着土建项目完成,该项目将进入最后的专业设备安装调试,预计2023年底,这座建筑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