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人准备对新道岔进行平移就位                                 ■记者 周宇杰/摄

        经过繁忙的春运,铁路到了“修整期”。今年铁路春季大修期间,位于永定河畔的丰台西站编组场内道岔被列入大修计划,大修期间,编组场内久经磨损的13组旧型道岔经历一场为期20天的“大手术”,全部更新。

        “换上新道岔,以后设备损耗率大大降低。”北京局集团公司工电大修段线路三车间副主任李坤说。丰台西站是与京广、丰沙、京原、京沪、京哈等铁路干线紧密相连,是担负着保障华北、华东、中原、东北、西北等地区的货物列车有序汇集、高效分流重任的铁路路网特等编组站。从煤炭、原油、钢材等大宗企业生产原材料,到蔬菜、水果、粮油等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等生活物资几乎每天都在这里汇集,并被重新编组奔向各地。

        货物列车的汇集给编组场内使用率极高的道岔带来不少压力,随着使用年限的加长,道岔的损耗度不断加大,维修率也越来越高。丰西编组场旧型道岔原有的枕木为木制,已经糟朽不堪。“随着铁路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这次道岔‘手术’,正好去旧换新,大幅度提升该编组站的通过能力和设备质量,更好服务货运运输。”李坤说。

        编组场内更换道岔并不简单,摆在北京工电大修段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作业面狭小的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编组场内轨道线路密集,作业面十分狭小,“大型设备根本无法进场,我们只能利用人工、小型器械的方式进行道岔更换。”施工作业人员说,道岔更换步骤复杂,钢轨、枕木、石砟等等都需要同步换新。作业场内密密麻麻堆着近4万袋新石砟,都是施工人员用一周时间人工装袋运进作业场内的。

        铁路施工需要考虑列车运行的因素,往往施工只能在为维修和施工预留“天窗点”进行。要把数十吨重的道岔在有限的“天窗点”内更换完毕,得益于前期的精细准备。

        道岔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抓紧时间,迅速将废旧道岔、钢轨、枕木、石砟等清除出作业区域。“一、二、三,起!”十余名作业人员肩扛木棍,将一段段旧钢轨搬运到线路旁。大家协调配合,伴随着切割钢轨迸射出的火花,作业环节稳步推进。

        施工前期准备时,施工作业人员已经认真做好道岔预铺组装,高标准、高质量搭设预铺平台,安排专人多次复核轨枕、螺母、扣件等具体位置,避免人工错误影响施工效率。道岔横纵移过程中,严格按照“精确控制、精细调整、精准入位”的技术要求,科学使用轨排横纵移控制装置,“一岔一策”横纵移“零”误差,道岔精准入位。

        随着施工时间的流逝,道岔缓慢、平稳落入挖好的基坑内,各作业组人员迅速来到各自岗位,加固螺母、扣件、打夹板、回填石砟、捣固……与此同时,丰台工务段作为配合单位,轨道车帮助装运废弃石砟、路料,将略显杂乱的站场清洁一新,做到了“工完料净场地清”。

        集中修告一段落后,这些铁路大修人将马不停蹄赶往双桥地区,继续开展道岔大修施工,为北京地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