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卫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企业/供图

        “我怀念儿时泥土的芬芳,树叶与河流的悄悄细语;我怀念儿时土地的松软,脚掌与大地的紧紧相拥;我怀念儿时麦苗的清香,心灵与自然的缓缓碰撞。为了怀念的场景再现,‘环境工程’我来了!”这是李俊卫2012年在北京就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研究生入学时写下的一篇日记。

        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李俊卫入职京鹏环宇畜牧公司,他着眼现代畜牧产业和畜禽环保装备发展,努力探索、创新实践,为现代畜牧装备业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2020年,李俊卫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攻关畜禽粪污处理痛点

        初到京鹏的李俊卫,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识到我国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工艺和设备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为能有效解决这一现状,他踏上探索之路。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把国内成熟和在建的项目走了个遍,白天在现场实地考察,晚上把问题进行归类,哪些是需要工艺上解决的,哪些是设备造成的,哪些是目前我们无法解决的。

        带着问题前行,他充满无穷的动力。一次,为了和国际先进的技术厂商建立联系,他连续两个月,先后发了十几封邮件,由于时差的关系,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往来邮件的不眠之夜。他锲而不舍终迎良机,他赢得了国际厂商的信任,获得了出国实地考察的邀请。

        带着问题学习,他努力促成种养结合。经过反复调研,结合我国实际,综合各方优势,成功引进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与装备。引进丹麦存储塘系统解决牧场粪肥存储气味影响问题,引进意大利粪污处理设备解决产品质量及寿命问题,引进马来西亚粪能利用技术解决供暖成本问题,引进挪威施肥技术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多措并举,促成种养结合。

        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完成后,消化、吸收、落地的问题随之摆在李俊卫的面前。他作为技术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主动走向市场、寻求客户资源,积极推广京鹏掌握的新技术、新能力。他接触到的第48个客户,终于提出尝试全新存储塘技术。项目开工后,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翻译,因为首次技术引进离不开外方技术人员。李俊卫用相机和笔记本记录着每一个操作细节,对于参数的设置他一个劲地问,搞的外方技术人员反复说:“It is not important.(这不重要。)”当全新产品投入使用时,厂区外再也闻不到“粪”的味道,客户笑了。

        首个项目“破冰”成功,引来更多意向客户的青睐。此时,国外引进产品的价格成为市场的拦路虎。如何实现自主产品制造,降本增效,成为他探索的目标。在实验室,李俊卫经过反复试验验证,首个“基于防渗防蒸发技术的畜禽粪污存储系统及方法”完成,新品在性能不减的基础上,比国外引进产品成本节省三分之二,并提出相关专利的申请。其后,该产品迅速在北京、山东、四川等地的十余个畜牧养殖项目落地实施,为客户企业降低环保投资成本近5000万元,有效提升了京鹏畜牧核心竞争力。

        探索的脚步一直在路上,李俊卫说:“成熟的产品可以交给团队来做,我要不断探索新的理念,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开山辟路,从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从他的脸上总能看到热情与阳光,那应该是无悔青春的光芒。

        在沙漠深处实现种养结合

        从新疆库尔勒机场到京鹏畜牧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若羌县的某客户公司,需要坐整整一天的大巴车,在沙漠中,一片挺立的枣林是唯一的绿色。为了让沙漠中的绿色更加艳丽,让枣更加甜脆,在京鹏畜牧有效支撑下,客户企业做了重要的决定——在枣林建设配套猪场。

        李俊卫将枣林及猪场建设视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机。猪场与枣林距离3公里,围绕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将猪粪变成有机肥供养于枣林,李俊卫创新方法,大胆采用先氧化发酵再固液分离制肥的新工艺,同时改“罐车施肥”为“泵管施肥”,仅两项技术工艺改良,就为客户企业节约了中转池、罐车建造等多项建设和运营成本。

        设备试运行,受环境影响泵管管卡脱落,而李俊卫正站在泵前查看设备,他很“幸运”被粪给洗了个澡。他只身步行返回1公里外的驻地。这1公里,或许是他工作以来最艰难的1公里,风裹着雪地的冰霜,不一会就成了一身特殊的“盔甲”,他最终还是被冻感冒了。客户说:“小李,没事吧?”他笑着说:“和粪亲密接触是常有的事,因为我一直在‘粪’斗!”李俊卫和他的同事们,使新疆这个年产固体肥2.5万吨、液体肥4.8万吨专用肥作为5万亩红枣的专用有机肥料变成了可能,在沙漠深处实现了“种养结合”。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的发展亮点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2019年,公司承建了自成立以来单体最大的环保项目——山东某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李俊卫作为环保事业部技术主管再次踏上征程。此项目共有6个猪场,遍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内,每个猪场周围的地形千差万别,涉及到农田、沟渠、线缆、村庄、工厂等方面,项目建设的6条粪肥输送预埋管道,先后翻越4条沟渠、躲避5个水坝,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他亲自担任项目经理,驻守现场统筹推进。该项目2020年成功投产,年处理规模化猪场粪尿100万吨,转化的有机肥可满足项目周边10万亩土地的有机肥施肥需求,实现了区域内的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

        在落实乡村振兴的路上,他认识到打赢畜牧业生态环保战,必须汇聚行业力量,激发养殖企业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为此,他将深入一线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提炼,多次在全国性、地区性的行业论坛和学术会议中推广,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充分发挥党员的担当

        “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李俊卫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攻克技术难题时可以看到他,在捐款捐物的公益中可以看到他,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他;在年会评优的领奖台上看不见他,在忙碌过后休息的平台上看不见他,在聚光灯汇集的地方看不见他,他总是这样默默地付出。

        2019年7月26日,李俊卫来库房查看库存情况,他在规划库存的消纳方案。库房刚搬家,凌乱得没有一丝头绪,而当天还有好几车进口物资到达库房,早上他从家走的时候天气虽有些阴沉,而此时天已经“黑起了脸”,似乎也在怪他来的不赶巧。他在货物的夹缝中来回穿梭,把自己能搬动的尽量分离开来,统一堆放,在来来回回的倒腾中,终于清点完成了。他离开的时候,看到库房门外堆满了刚从卡车上卸下的纸箱。因要主持会议必须离开,他赶忙嘱咐库房的同事尽快清理,避免物资被雨淋。他开车离开不到10分钟,倾盆大雨拦住了他的去路,他赶忙调转车头,回到库房,跳下车,头顶着暴雨,加入到物资防雨战斗中。事后才知道,这批物资里有控制箱、电机,如果被雨浸泡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李俊卫率先垂范,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在“做”上见实效,在“学”上下功夫。为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近五年先后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5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如果青春有颜色,那李俊卫的青春应该是他用梦想埋下种子的“发芽绿”;应该是他甘愿付出的“志愿红”;应该是他落实乡村振兴的“成果金”;更应该是他“粪”斗铸就的无悔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