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2月8日举行的市新闻办“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场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实现大幅度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019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36%。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刘贤姝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推动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不断突破,协同治理成效明显。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在区域“2+26”城市中浓度持续保持最优。
在推进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方面,北京市牵头会同七省区市及有关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在此基础上,2018年,国家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在推动区域统一立法、统一标准方面,目前三地实现协同立法突破,今年5月1日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区域依法协同治理“移动源”污染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2016年,三地率先统一空气重污染应急预警分级标准,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强联合应对,实现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
刘贤姝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完善空气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完善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针对重点流域持续开展水质联合监测,深入推动流域共治;进一步巩固京津冀三地交界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合力做好交界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管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