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吴喜军在人民大会堂前拍照留念 ■企业/供图
23年来,首发集团养护公司第一养护管理中心维修班班长吴喜军不畏寒暑守护在高速公路养护抢险一线,为广大车户平安出行保驾护航,他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陆续创新升级了“伸缩缝微创法”“清障五步工作法”等技术工法,解决了一大批养护施工难题,已累计节约维修费用1000余万元。吴喜军说:“我为首都高速养护事业感到光荣,我要尽全力养护好每一条路,让这些路成为老百姓的幸福路、安全路。”
1997年,吴喜军来到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原京石高速公路成为一名道路保洁员,每天跟着清扫车捡大块垃圾,下班前卸下渣土、冲洗车辆……就这样干了5年。2003年,北京首发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吴喜军被选调入道路维修班,并指派师傅手把手教他道路维修各项技能。
刚接触技术工种,吴喜军感到很吃力。路面病害修复工作涉及面很广:从坑槽、车辙、沉陷、桥头涵顶跳车、表面破损等常见路面病害的认定,到如何使用运料拌料车、碾压车、切割机、灌缝机等车辆机械,再到开槽清缝、压力灌注密封胶、沥青热再生修补等修补工艺……让吴喜军头痛的问题多到数不过来,但吃过苦的他热爱这份工作。白天,吴喜军在公路病害修复现场忙碌穿梭,烈日骄阳下,吴喜军和同事推着着沉甸甸的无尘切割机、沥青撒布机等,精心修补破损路面;大雨滂沱,他们挥动着铁锹疏通涵洞、清理水沟;暴雪突至,他们又驾驶除雪车奋战十几个小时……就这样,吴喜军练就了一身本领,还考下了焊工操作资格证。
高速公路上,任何施工作业都会承担风险。尤其在养护作业中,安全作业区的前端必须设专人摇旗示意车辆提前减速变道慢行。由于实际作业时间长短不一,摇旗示意成了一件既费人工成本,又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经过长期观察实践,他利用雨刷器工作原理,反复试验,将雨刷器电机、几个连接杆和一面红旗结合起来,获得了自动摇旗的效果。他还对“摇旗机”进行升级改造,为摇旗装置加装夜间发光装置,在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了养护人员占路作业、尤其是夜间作业的安全风险。为减少吊装融雪剂时的危险性,他还和同事共同研制吊装融雪剂操作平台,防止吊装融雪剂时人员不慎坠跌事件发生。目前,这些装置已被北京高速公路养护系统全面采用,每年节约人力成本几十万元。
此外,吴喜军还通过对导行箭头灯原理进行研究,从废弃的养护材料中选取素材,组装出简易版的箭头灯,并在安装位置上进行创新,使作业安全系数得到最大程度保证。为解决生产一线难题而研制的桥梁伸缩缝止水带剔除机,也受到一线养护队欢迎。
2014年3月,京平高速K47+610处桥梁伸缩缝出现钢轨断裂,经过多次维修依然无法彻底解决病害。吴喜军现场观察发现,钢轨反复断裂是由于伸缩箱底部混凝土浇筑不实,横梁与钢轨反复撞击才造成的。他大胆提出剔除碎裂混凝土,自制与原尺寸相同的伸缩箱,进行重新安装的方案。经过焊接牢固后,自主实施的支膜浇筑混凝土至今依然牢固,没有再发生过钢轨断裂,且减少70%维修费用。
在吴喜军看来,高速公路养护看似平淡、繁琐,但技术和管理的升级换代可谓日新月异,为了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全,作为一名养护技术工人不能满足于日常的小修小补,更要发挥“啃硬骨头”的工匠精神,不断突破前沿技术。
2016年初,在公司支持下,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吴喜军公路养护工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同时与2013创立的“吴喜军创新工作室”合并,启动了“职工创新工作室”与“首席技师工作室”融合共建模式。工作室集技能交流、现场演示、设备实操、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吴喜军感到自己的技术创新梦有了真正的舞台。
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吴喜军既是团队带头人,又是核心技术骨干,还是技术工人的教练员。他的创新工作室团队始终以安全为基础、以技术为保障,共同编制、总结和提炼8大类29个养护指导书,梳理完善43类机械设施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全方位提升道路养护质量系数。其发明完善的“伸缩缝四步18要点施工法”,将以往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缩短为两三个小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