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大工村一处空地上,一条建筑垃圾处置线正在建设中。这条处置线由建工资源公司运营管理,成为本市首条采取“EPC+O”(设计、施工、采购+运营)一体化的处置线,更成为建工资源公司在北京首个轻资产运行项目。

        创新催生新产业

        位于海淀区学清路的建工资源公司内,一群“80后”和“90后”正为了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忙碌着,他们中不乏博士,甚至博士后这样的高端人才。这家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于北京建工集团,传统施工企业转型新产业,建工资源公司成立之初便瞄准建筑行业的末端产品——建筑垃圾。

        住建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预计会突破30亿吨。在建工资源公司总经理王淼眼中,建筑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王淼说:“我们目前资源化率可达到95%,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建筑垃圾都充分利用起来,28.5亿吨建筑垃圾都能实现再利用。” 

        公司副总经理李烁主管技术和研发,“什么是建筑垃圾?怎么利用其中的价值?我们的原始创新也经历了多个爬坡阶段。”李烁口中的爬坡并不是“闭门造车”。公司成立之初,技术人员先后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如今,诸多原始创新技术和产品都来自那时的积淀。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振动风选设备改变了行业传统的正压吹走杂物,改为负压吸走杂质,而附带的如同下楼梯逐阶振动筛分工艺,配合负压风选,让存留在建筑垃圾中的最后一点杂质也无处遁形。目前,这套设备可实现建筑垃圾杂质率3‰,远低于国标的1%。

        原始创新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技术储备上的优势,建工资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持续开展新产品、新应用研究,目前已形成集团及公司级在研课题7项,申报产品类专利18项。2018年和2019年,砖瓦类再生道路材料已在300余条道路工程中应用,创造收入上亿元。

        拓展再生产品销售市场

        谈及开拓市场,主管市场、产品的副总经理何强说:“最初我们去谈产品推广和应用,业主单位都会抛来异样眼光。” 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对建筑垃圾制品已不再陌生,更多讨论也从基础性强度,改为对产品特性和多样性应用的探讨。这些变化除了社会对环保重视外,还有建工资源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研发,让再生材料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提升。以朝阳区为例,2018年,企业再生材料在道路建设上使用了28万吨,其中大多应用于城市主要道路,以8米路宽和50厘米厚度计算,相当于铺设了31公里道路。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被很多人质疑其孔隙大带来的抗压强度不足。建工资源公司利用这个“硬伤”,开发出适合城市河湖治理的再生产品。建工资源公司研发总监于家琳介绍,建筑垃圾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矿物质元素丰富,具有良好的蓄水、滤水性能,建工资源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共同研发附带活性菌的河湖水体净化滤料,充分利用滤料自身的过滤能力和生物菌的共同作用,为净化水体和河湖治理提供成熟的技术方案。目前滤料已在温榆河公园、永定河森林公园水体治理中应用。

        目前建工资源公司在北京建有8条道路材料生产线、7条水泥制品生产线和2条预拌流态固化土生产线。产品销售实现了京内区域100%全覆盖,并与河北、天津、上海等京外重点区域点状覆盖相结合,逐步拓展再生产品销售市场布局。

        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

        建工资源公司虽然依托建筑垃圾处置和再生材料应用,但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建材企业。“定位技术、管理、服务输出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系统集成,将企业发展初期的重资产投入运营模式逐步转型为轻资产的管理运营。”王淼说。

        海淀区大工村的处置线是建工资源公司在北京落地的首个轻资产运营项目。王淼说:“这种政府购置设备,企业运营方式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非常重要,可以让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和运营。”

        目前,建工资源公司年处置能力达1200万吨。多年处置背后是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的大量数据积累,“目前我们正研究将这些数据完善,并建立建筑垃圾相关领域的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高端设备、材料研发,形成不同的处置方案,为全国建筑垃圾处理贡献力量。”王淼说。

        前不久《建筑垃圾模块化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科技成果通过北京市住建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模块化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烁说,这套设备将设备、工艺、功能进行模块化,可针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进行排列组合,7~10天一条处置线便可投产,同时模块实现了轻型化、小型化,可拆卸运输,垃圾清理完可快速转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