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江是4号线PPP项目总负责人,之前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个PPP市政道路项目——安庆市外环北路工程。从2016年到2020年,从安徽转战云南,从道路项目下探地铁运营,给他和团队带来的挑战更加艰难。
“压力也是动力,既然承担了这份使命,就必须往前冲,唯有勇于担当,大胆摸索,才能在轨道交通运营市场趟出一条路。”夏秀江说。
自主运营,说易行难,既要迈过人才鸿沟,跨过专业限制,还要突破技术壁垒。项目打出了“引进+合作+自培”的人才组合拳。23场招聘会,10000多个电话,面试4000余人次,1000余人招聘到位。10个月,人力资源部部长熊昌红带领团队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地铁运营对人员上岗有严格要求,必须经过培训取证后才能上岗。面对繁重的培训任务,项目团队创新培训方式,自主编制了430多万字的培训教材,由内部讲师授课,实操培训送到昆明地铁公司。整个培训涉及178项,累计12411人次,20637学时,100%持证上岗。这种方式实战强,还节约了数千万元培训费用。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到两年,平均年龄25岁、近2000人的团队日渐磨炼成熟。大专以上学历1800多人,占比整个队伍的96%,远超同行平均学历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马充足的地铁运营,还需要庞大复杂的技术支撑。
设计引领,不仅为施工争取时间,实际运用也得到了检验。在4号线施工调试阶段,一种“黑科技”悄然出现,这就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金龙云系统”。该系统基于云平台的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解决了传统轨道交通弱电系统分立建设、接口繁杂、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难题,在绿色节能、减员增效、智慧运维等方面优势显著。以4号线为例,人员配置标准仅为每公里56人,比《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80-100人,减少了三分之一。
以设备调试为例,通信系统要调试1758台,信号系统1810台和29个车站的IBP盘,综合监控系统8400套,供电系统814台,自动售检票系统931台,电扶梯361台,仅仅这六大系统调试设备近2万台套。设备调试不是一次就能完成,有的要反复10多次,直到参数达标。
“黑科技”让建设运营多了数据支撑,更是企业创新驱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挑战全新领域的有益尝试。其中车站的一体机替代了传统的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设备,统一了数据接口标准,方便后续升级改造更换。每个车站可节省至少三分之一的机房空间及相应的建设成本,再如站台门端门采用统一标准尺寸,安装简单,维护更方便。
目前4号线已取得38项软件著作权、申报发明专利17项,主导和参与了多项标准编制。
线路开通仪式上,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汉军说:“我们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打造典范工程、精品工程,向春城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