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拥有全国最大城市热网集中供热系统,大大小小的热力管线在地下纵横交错。不少工程背后,都离不开陆景慧的身影。

        陆景慧是北京市煤热设计院建筑、结构专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工程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市政公用设施(燃气热力工程组)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审查专家。入行32年以来,陆景慧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城市燃气、热力工程设计工作,将汩汩热流从上游管网顺利输送到千家万户。

        始建于1958年的煤热院,热力管网结构设计一直是强项,承担了京内外城市供热重点工程的设计工作,为国内供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陆景慧认为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城市设施大发展的年代,有幸参与到这些工程中。

        1993年,高碑店热电厂市内供热管网工程开工,是当时国内供热规模最大的供热工程,也是北京市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条供热主干线。管网总长104公里,起点为高碑店热电厂,在东四环大郊亭桥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一直向西至广渠门桥,北线沿东四环路向北至朝阳公园桥,再向西至东四十条桥。

        作为设计负责人,陆景慧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工程。“管径大,尤其是出厂段隧道断面比地铁还要宽。直径达到接近8米。热力管自重大,单根热力管的重量就达到500吨。我们设计的这条管道,要保证热力管在内平稳安全。”

        管线还面临着建筑物密集、多次穿跨环路、地铁等问题。当时国内热力管网经验普遍不足,陆景慧触类旁通,引入其他工程设计理念,尤其借鉴了地铁的浅埋暗挖方式,一条热力管线在地下慢慢掘进。 

        热力管网设计看上去简单,陆景慧却要面临各种状况,路面荷载、地铁跨越、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各种数据在他脑子里盘旋,他要做的是不断优化,既要保证工程安全,又要节省投资。

        管线内布满了支架,这些支架可以抵消高温水压带来的推力。陆景慧根据计算,将它们巧妙地设置在阀门、弯道以及补偿器区域,有效保证管道不晃动。

        历时7年,工程终于完工。陆景慧凭借工程拿下了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回顾中间历程,回忆起这项工程,陆景慧依旧历历在目:“当时真的压力很大,也通过工程学习了很多。”

        长安复线热力工程、平安大街热力工程、广安大街热力工程、涿州—房山输热工程涿州—房山输热工程……30多年间,经过多个大型项目的磨砺,陆景慧成为业务过硬、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从明挖工法到盾构工法,从矩形框架结构到盾构管片结构处理,设计要点重点,他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眼下,作为副中心重大工程,由陆景慧负责的广渠路东延热力项目设计已经完成。项目工程西起东五环,沿广渠路向东至通朝边界,干线全长约7公里,主要采用暗挖隧道的方式。

        隧道埋深约20米,地下水位高,留给热力管道的空间十分有限。陆景慧利用过往经验,匠心设计,奇迹般要在地下给热力管线浇灌出一层保护壳。“我引入工程中常见的泥浆灌注的方式,往地下灌注泥浆,形成一个圆筒形的隔水层,再在里面进行管道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护了沿线各项设施,也避免了地下水威胁,给管道一个舒适的“家”。

        工程设计关系到社会千家万户,作为参与者,陆景慧深知承担着终身质量责任和安全责任,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每次工程完工,他都会细心总结,梳理经验,为下一次工程做准备。“梳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工程技术很多都是相通的,工程中经常能见识到跨学科专业技术,对专业设计也就多一分帮助,设计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 

        深耕领域32年,陆景慧攻坚克难,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以专业优势助推行业发展,用优秀成果回报服务社会。他根据工程抗震需要,开展燃气热力管道抗震技术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由他主持编制国内首部《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于2005年颁布实施,弥补了供热管网施工的空白,至今仍在使用。他主持编制的城市热力管网地下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已经由院内推广到行业,成为结构设计的一大利器。

        32年的从业经历,陆景慧始终不忘初心。现在的他,深耕工程的同时也把很多经历放在技艺传承和骨干力量打造上。“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人的传帮带。现在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我也想为年轻工程师的成长保驾护航。”工作中,陆景慧扶持年轻技术骨干担任更高的技术岗位,带动他们多参与标准编制、课题研究工作,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煤热院乃至煤热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