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这趟车,能看到美丽的贝加尔湖,成片的白桦林,还能体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的风土人情。”李睿说。他是一名风光摄影师,这些年来多次乘坐由北京始发开往莫斯科的K3次国际列车(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相机里留下了这趟开行60年、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列车许多“回忆”。
开行60年的国际列车
1959年开行,K3/4次国际列车至今已整整开行60年。这趟国际列车行程长,单程路程达7818公里,横跨亚欧大陆,是中国铁路开行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李睿告诉记者,仅单程旅途就要历经6天5夜。
60年时代变迁,K3/4次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由当时苏联铁路提供车辆和乘务,到后来由我们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国际联运车队负责客运任务和乘务。”老铁路人孙国祥自1984年调入联运车队工作,一直工作至今。作为中俄一组列车长的他今年退休,对于这趟占据他人生大半时光的列车,孙国祥有着深深的感情和回忆。“以前这趟车就很热闹,最开始车上都是做生意的旅客,后来时代变化了,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是坐上这趟车去旅游。”
开行一个甲子,K3/4次列车也留下了许多数据:行程达5000多万公里,相当环绕地球1200圈,运送过100多个国家的200万多名旅客。
列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旅客们围坐在一起相谈甚欢。李睿说,有时候觉得这趟国际列车似乎成了多国文化碰撞之地,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不普通的绿皮车
现在我们习惯了又快又稳的高铁列车,而K3/4次列车与响当当的国际范儿不太相符的是外表——一列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绿皮车。因为列车沿途经过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等特殊气候地带,列车开行以来,虽然列车车底几经升级换代,但特殊的运行地理环境,车辆一直沿用传统的绿皮车体。
虽然是绿皮车,但是论起维修保养来,国际联运列车却自有一套特殊规矩。北京车辆段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勇告诉记者,相比普通列车,国际联运列车有很多特殊点。“检修这列车的工作量,要比其他普通车多一倍。”K3/4次用车每年都要大修一次,说起这些年的维修保养经历,王勇告诉记者:“现在这趟列车修起来感觉越来越难,有很多零部件都绝版了,根本买不着。”因为考虑到国际联运车辆实际开行问题(国与国之间轨道制式不同),所以车辆采用德国进口车,这也导致有很多部件都是国外原装,一旦损坏就没有替换可能,只能自己想办法。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缺失零部件的补充也有了新的办法,3D打印就是其中一种。王勇说,3D打印可以满足列车上部分个性化需求。
这些年,对于国际联运列车的维护保养,王勇他们也是费尽心思。“我们针对国际联运列车做了一些创新发明,比如仅适用于这趟车的维修工具,还有针对配件管理的软件编写等。”
列车上配备翻译
国际列车和普通列车不同的地方还有乘务人员。“因为车程长,又要跨国运行,所以乘务员都是多面手,什么都要会一点,列车上的普通问题根本难不倒他们。”孙国祥说。
另外,车上还有一位备受大家尊重的工作人员——翻译。
“我做了联运车队29年翻译。”李亚军笑呵呵地说,他从1991年担任联运车队翻译,从2013年开始担起列车长的重担。“我大学学的俄语,毕业后就成了一名列车上的翻译。”
做了近30年翻译,见证K3/4次列车一路走来,李亚军提起这趟车就有说不完的话。在列车上,他是大家尊敬的翻译和列车长,又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语言老师。“既然咱们是服务国际列车的,好歹都要会说几句常用的外语,乘客有什么问题要能基本解答。”李亚军经常抽出一些时间,为车上的乘务员进行俄语培训,鼓励他们多问多说,做个优秀的列车人。
对于旅客而言,李亚军也是告知信息的列车广播员,更是一名合格的导游:“我们这趟车路过的地方真美,一望无际的贝加尔湖,春天的草原,秋天的白桦林,一年四季都是美景……”列车上,每当路过贝加尔湖、欧亚界碑这些景点时,总能听到李亚军为旅客们讲解的声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