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指导员引导居民投放垃圾                ■企业/供图

        90天,解决18年社区生活垃圾治理难题。这是住总北宇物业公司晨光家园项目部在2019年9月,启用立体垃圾楼代替原有简易垃圾房后创造出的记录。

        时隔一年,该项目再次主动出击,仅用7天,通过撤桶并站、党建引领、五方联动、融合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实现生活垃圾分类集中不落地,小区全面无桶化,使晨光家园环境再升级,让家住垃圾桶周边的底层居民圆了开窗梦。

        7天完成撤桶并站

        位于朝阳区六里屯街道的晨光家园,始建于2000年,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居民3400户,共分A/B两个区。由于小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多年来项目部在增加大垃圾桶个数的同时,提高清理频次。据项目部经理张春利介绍,之前经过调研,小区每天垃圾量基本在15吨左右,每栋楼门设置2个垃圾桶,每天清倒8次以上,才能满足日常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所以专门改装了老式垃圾收集车,每天从5时多开始进行垃圾清理,确保垃圾不滞留。

        “通过一纸要求,就想改变居民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必须首先得到居民认可,然后上下齐心一起做工作。”张春利告诉记者。随着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撤桶并站、实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头等大事。项目部集思广益,结合之前简易垃圾房治理经验,决定建立地区党建引领五方联动机制,推动此事。

        张春利介绍,项目部主动与社区沟通,通过地区党建引领五方联动机制,最终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垃圾分类工作小组,并建立工作指导群。项目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将推进垃圾分类重点工作提上日程,通过党建联建平台、五方联动一起解决难点问题,一起召开垃圾分类推进协调会。“我们仅用了3天,就完成了第一版启动方案的编制。”张春利说。

        方案制定一周后,晨光家园A、B两区顺利完成撤桶并站,将原有几十组共110个垃圾桶自园区及楼道撤除,代之以街道投资建成的9个标准化集中精拣点,以一体化四色垃圾桶为一组,承担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盛放功能,达到精确分类、源头减量。晨光家园由此成为六里屯街道31个小区中,首个完成撤桶并站的小区。

        垃圾分类指导员获认可

        撤桶并站获得家住垃圾桶周围居民的一片掌声,多年来夏天无法打开的窗户通风了,本就狭窄的小区道路宽敞了,小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由于部分小区居民不适应从过去随时投放变为定时定点投放,因此出现了垃圾任意投放现象。“开始基本每天有50起违规投放,好多居民也的确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所以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步行动。”张春利说。项目部以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充分利用党员“双报到”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员干部、项目经理人培养成地区垃圾分类指导员,与社区党支部书记共同投身一线,成为站在垃圾分类最前线的排头兵。

        每天6时30分,党员带领一线员工,统一着装,佩戴袖章,在集中精拣点旁做现场分拣及示范引导,帮助居民将预备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同时进行讲解示范。在非指导时段,特别安排5名巡回保洁员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并劝阻居民任意投放行为。经过努力,已基本改变了随意投放垃圾现象,大部分居民已经学会并习惯了垃圾分类。

        发挥一体化治理机制作用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已探索出一条集中时间投放、集中地点精拣、集中收集清运的生活垃圾分类之路,实现了分类三集中、垃圾不落地、小区无桶化的预期目标。”张春利表示。为强化居民分类意识,项目部针对全员加强《条例》及相关法规培训学习,并设立工作专班,协助属地利用“云小宝”及住总E社区等平台开展全覆盖、24小时宣传。同时借助“社区物业融合服务中心”运营模式,高效落实接诉即办,并利用常态化巡检前置处理垃圾分类、物业服务、小区治理各类问题,形成“社区-物业统筹融合”联动机制。

        “此次晨光家园撤桶并站、垃圾分类,看似改变的是居民生活分类意识及低碳化、环保化生活方式,但我们认为,其中更重要的是党建引领、五方联动,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物业服务、居民参与的一体化治理机制作用。”张春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