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施工人员在中央大厅拱结构对机电综合管线安装进行检查             ■记者 张军/摄

        随着北京气温逐渐走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间,地下共享配套设施施工正酣,正全力推进机电设备安装、室外工程、装饰装修等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将交付投用。未来,市民乘坐地铁不用出地面,通过地下共享空间就能直接进入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参观游览。三大建筑合围之处,由北投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三大建筑共享配套项目从规划上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最大程度保证了三大建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今后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经由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游览路线无缝衔接。建成后,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的共享配套设施将集商业配套、餐饮服务、能源保障、文化创意、亲子娱乐、艺术培训、共享停车于一体,可为前来三大建筑及绿心公园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商业配套服务。

        在上海宝冶集团承建的城市绿心三大公共建筑共享配套设施1标段施工现场,近500名工人正在紧张奋战,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掀起施工大干热潮。

        “我们的建筑全部位于地下,可谓内有乾坤,不仅有繁华的商业空间, M101与M104两条地铁线也将下穿而过,实现了地铁换乘站与三大建筑无缝衔接。”上海宝冶三大建筑总工程师王海涛介绍。为了打破地下空间的密闭感,建设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共享配套设施1标段融入多种别出心裁的设计,11处下沉庭院、大跨度混凝土正交拱形结构、张拉膜穹顶设计……营造出开阔灵动、独一无二且具有现代感的公共空间。

        11处下沉庭院造型各不相同,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也实现地下自然采光和良好通风。其中,原通州运河小圣庙遗址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走进小圣庙遗址所在的下沉庭院,整个庭院面积达到5200平方米。在正中央,施工人员正在进行保护装置的安装工作。支护桩幕墙加上玻璃罩的设计,将小圣庙遗址进行全方位展示,观赏步道的设计也方便未来市民近距离的参观。

        沿着下沉庭院拾级而下,开阔的地下空间呈现在眼前,其中,作为主体的中央大厅尤为瞩目。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例大跨度混凝土正交拱形结构应用于地下结构中,其最大跨度达到47.5米,最大高度达到16米。在顶部天窗以及四周下沉庭院的装饰下,地下空间显得通透而敞亮。

        大厅内,即将开始的张拉膜结构施工将成为下一阶段工程难点。“简单来说,张拉膜施工就是在屋顶至墙面加装半透明的膜材,内部嵌入灯带进行整体照明。”上海宝冶三大建筑机电经理周恩恺说,“可要在异形结构的中央大厅中,通过薄膜的张拉实现三维立体弧度造型不是一件易事,也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据介绍,张拉膜结构施工一般是依靠膜材、钢索以及支柱形成的自然张力实现造型效果,重点就是要做到“力”与“形”的完美结合。结合此次工程,中央大厅犹如一个西瓜皮扣在整个地下,由18个底部窄、上部宽的拱组成。施工团队在两个拱结构钢架上安装膜材的固定龙骨,按设计要求确定大致的外形,然后对膜面施加张拉,改变其形状。再经过细节调整,最终得到理想的外形和应力分布状态。

        “最难的点就在于每一处龙骨的间距都不一样。膜材轻薄,容易变形,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平面形状、立面要求、支点设置等因素相互制约,这意味着每张膜的张拉方式都不相同。”团队已经开始一系列张拉实验,以保证施工精确度。建成后膜体将呈现半透明的视觉效果。内嵌灯光采用无极变色技术,可以依据需求进行灯光亮度和颜色进行调整,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媲美的空间形式。膜材采用的A级膜,也是市面上消防等级最高的,确保地下空间的使用安全。

        为了确保结构和质量符合要求,上海宝冶借助BIM技术实现建筑实体数字化,同时研发出符合本项目特点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多个作业面整体联动,避免了各专业之间的交叉碰撞,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返工和资金浪费。

        王海涛介绍,随着内部装修工作面的逐渐展开,现场施工人数还在增加,预计高峰期将达到700人。“我们铆足了干劲,采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的方式,全力以赴打赢2023年项目收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