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策性担保定位,坚守服务“三农”初心,注重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开通“信贷直通车”。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4万户,累计担保规模435.6亿元,间接带动约2万农户增收,极大缓解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为农初心 步履不停解决“融资难”问题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建立健全首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出资设立包括农业担保在内的“三位一体”投融资平台。由此,如何做好银行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何从“一艘小船”成长为破冰的“旗舰?”成立之初,发展方向是北京农担首先要研究破解的问题。
随着兴农天力合作社通过北京农担担保,从银行获得了一笔贷款。此后,合作社利用持续获得的贷款资金推动业务增长迅速,几年时间就发展成拥有数百台先进农机、经营上万亩土地、年收入4000多万元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自此,北京农担提出做首都“三农”普惠金融的引领者的目标,将工作重心坚定地放在农村基层,建设“百村工程”农村服务站乡镇网点到农村面对面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情况一对一画像。针对一些农业经营主体没有财务报表,没有抵押品,甚至没有账本,根本满足不了银行贷款要求的这种“痛点”。为此,北京农担开展北京地区信贷直通车“乡村行”送惠下乡活动,通过“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信贷直通车体系,极大解决了“三农”融资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的问题。截至2022年末,北京农担在保规模突破50亿元。
惠农创新 金融新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每年9月是北京“平谷大桃”上市的高峰期。每逢此时,平谷区许家务村的一户户果农会拉着自家种植的桃子,前往合作社销售。合作社负责人刘善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每年7月开始收购桃子,一直持续到9月底,平均一天支出10万元左右,需要流动资金100万元左右。”
由于没有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刘善杰向北京农担平谷分公司提交了贷款担保申请。北京农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了解经营情况后,经过无抵押担保,银行很快批下50万元信用贷款,贷款利率仅为3.65% “这50万元很管事,能解决一半的流动资金需求,合作社一天收购两三万斤水果,北京农担帮了大忙。”。
作为首都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新发地的品牌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代名词。为服务首都“菜篮子”工程,北京农担推出“菜篮子保供贷”系列产品,为新发地经营主体从生产到流通配送各环节提供担保服务,截至目前担保授信已超过16亿元。
“从订货、卖货到现金回流,需要一个月时间。”新发地某农产品供应公司负责人郑得厚向记者算了经济账,每天卖两万斤芒果,成本6万元,一个多月周转资金就需要200多万元。虽然资金需求量大,但银行针对新发地的纯信贷款,额度也就100万元左右。由于需要为芒果区批发商垫付采购款和运费,粗略计算下来,他需要10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来经营整个芒果区。在他向北京农担提出担保申请后,仅用一周时间就获批600万元纯信用担保额度。
据了解,北京农担还针对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菜篮子保供贷、乡村旅游贷、特色普惠贷、平台合作贷等一系列信贷担保产品。仅乡村旅游这一项,就为民宿项目提供8亿元担保,引导约40亿元金融资本流入京郊旅游产业。
提升服务 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在“信贷直通车”直通模式基础上,北京农担进一步推出“新农信贷直通车”活动专属担保产品“新农保”,分别从业务模式、操作流程及要求等方面明确了产品内容,操作业务规范,线上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合同签署、代扣担保费、放款、还款,在极大缩短办贷时间的同时,提升了客户的获贷体验感、满足感。
针对“三农”客户用款“急”的特点,北京农担依托自身在“三农”金融领域的专业性,对传统“银担”合作流程进行优化和精简,通过“总对总”战略合作,与合作银行互信互通、风险共担,由合作银行先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审批,北京农担再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核确认,批量担保备案,不做重复性工作、减少业务环节,将原有银担业务整个流程缩短一半以上。
为持续拓展企业影响力,优化业务布局,北京农担构建了以“总部+区域”分支机构为主体,覆盖京郊、辐射津冀的北京市农业信贷担保网络体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