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展二期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位于顺义区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二期项目东区、北京建工集团标段内的东4馆作业面上,一根根需要一人环抱的钢结构立柱整齐地摆在现场。对项目生产经理黄文轩来说,钢结构屋面拼装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在南侧的样板区内,新国展二期的紫金色幕墙效果样板已经展示出来。曲面、折线、拉索……从各类造型中足见这座全市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综合型会展场馆的难度。除了地上难度之外,该区域的地下也并不简单。
新国展二期会展被称为“紫金丝带”,寓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未来,这里将成为北京举办大型展览和高端会议的重要场馆,同时,可承载演艺、文创、赛事、科技体验等多种类型活动。项目于2021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主要为会展功能,总用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约44万平方米,集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及星级酒店于一体,将建设约20万平方米净展览面积、约2.5万平方米会议面积及近500间客房配套酒店。由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的为东登录厅、东区的1号—4号展馆,以及最北侧的酒店部分。
走在施工现场,东区部分所有建筑的地下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地上部分混凝土立柱和钢结构基础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在黄文轩看来,项目既有看得见的地上造型难度,也有诸多看不见的地下难题。
由于东登录厅是项目未来的主入口,地下二层的设计将绝大部分停车区涵盖其中,而与之相邻的东2和东3展厅却只有地下一层,这就形成了两端错台的情况,“开挖土方时,我们的基坑支护必须从最边缘插入,错台位置必须先挖再填。经过方案讨论,我们决定在错台的区域直接灌注混凝土,其相比素土回填更加快速,同时,省去了夯实工序,保证了工期不延误。”黄文轩说。
除此之外,由于东登录厅的方案进行了调整,基础部分东西存在高低落差问题,这带来另一次回填难题。回填区域位于中心区,机械设备无法直接够到,项目部经过仔细研究,采用“天泵”将一种名为固化土的材料从远端打入回填区,这种材料形似土壤,可以在浇筑后自动形成牢固的强度,确保整个区域回填得安全高效。
对项目技术部部长汤乃奇而言,地下的困难已经攻克,下一步地上技术方案的完善更加关建。“整个区域的屋面为双曲面,特别是东登录厅的钢结构屋面最为复杂。”汤乃奇说。
在技术部门的手中,一张有不同颜色钢结构屋面组成的东登录厅图纸将区域分成了多个部分,最西侧为弧形钢桁架,中间部分为平整的桁架,而最东端的主入口区域的造型出现了索幕墙和曲面悬挑等施工难题。
“从技术角度看主入口的钢结构,施工最难,其中,164米跨度的拱形门头尺寸相当于1.5个足球场的长度,而这个尺寸的跨度在国内同类型建筑中也极为罕见。”汤乃奇说。
由于这个拱形结构属于悬挑在半空约40多米的高度,如何让其稳如泰山,项目部确定了使用预应力平衡索方案,这种方式如同拉弓射箭一样,如果说“弓背”是这个拱形,那么在施工时将在地下埋入一根与跨度尺寸相符的“弓弦”拉住“弓背”两端,将其绷住,形成一个稳定的受力结构,实现大跨度悬挑成为可能。而在“弓背”安装中,技术团队也将从两端向中间逐段安装变为从中间向两端安装。“考虑到整个钢结构为双曲面,我们这种逆做法就是将施工中产生的误差在根部消除,而不是在合龙时找齐,这样更加便于操作。”汤乃奇说。
索幕墙结构则类似于斜拉钢索大桥的原理,通过多根由成年女性手腕粗细的钢索拉住顶部的主龙骨再进行玻璃幕墙安装。为了固定这些钢索,仅在结构中植入预埋件的尺寸就超过一名成年人的身高。而其内部的钢屋面则根据内部二层的设计,在地面预先拼装组合梁,也就是将钢梁逐段推入到预先安装好的卡槽内焊接,再整体提升至指定位置固定,这种方式安装定位更加精准,随后在上面铺设楼层板并浇筑混凝土后再安装整片屋面钢结构并进行整体提升。
目前,北京建工集团施工区域正在开足马力复工复产,预计到今年5月底,主体结构所有混凝土结构将全部完成。2024年3月底整体实现封顶封围亮相,7月底完成全部装修和园林市政工作,预计2024年年底竣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