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新城回迁小区定向安置房二标段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站在项目部会议室的讲台前,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昌平新城回迁小区定向安置房二标段项目的一名普通职工走上讲台,向座席上的同事们分享自己对混凝土、砂浆试块留置及管理要求的理解。同时,针对工程实际应用,与会同事纷纷建言献策……这是该项目每隔两周举行的“职工小讲堂”上的场景。 

        “我们项目部21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仅为31岁。针对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2022年6月开工至今,我们组织各专业一线职工,根据自身工作进行讲解并现场研讨,提升职工的学习力,打造学习型项目部。”项目经理赵庆豪说。    

        昌平新城回迁小区定向安置房二标段项目位于昌平区南邵镇,从规划图纸上可以看出,项目用地呈现“刀把型”,占地约4万平方米。工程为5栋装配式住宅楼共享一个地下车库,附带配套幼儿园设施,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地下均为2层,地上最高15层,户型从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标段内总计507套住宅。同时,项目在地下配置765个停车位,确保每户至少保证一个停车位。昌平新城回迁小区的建设将解决昌平新城东区开发地块的农(居)民拆迁安置,助力昌平新城建设。

        在赵庆豪看来,项目部“蓄力”推进工程进展,而“职工小讲堂”只是“蓄力”的成果之一。“之所以用‘蓄力’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是因为工程建设存在诸多难题需要协调解决,只有提前谋划,方能忙而不乱。”赵庆豪说。

        最初,规划的项目大门位于东北角,根据地块特点,项目部将场地进行规划,确定了由两支劳务队分东西区进行建设,经过项目同区规划部门及业主单位沟通,将原本工地大门从东北角变为东侧中间位置。“由于项目只有一个进出大门,特别是西侧毗邻规划道路和既有居民楼。按照最初方案,东区施工时势必影响西区建设,更改后的方式是实现材料从东门进入向北进入东区,向西进入西区,做到互不干扰。” 赵庆豪说。

        此外,项目还优化了流水段划分方案,采取“跳仓法”进行施工,这种方式是指在施工一个区域的同时,跳过周边来施工相隔区域,如同跳棋一样,实现有序施工。对项目最西侧的22号楼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先施工车库顶板,再将顶板作为平台,同既有运输道路相连,形成临时通道,方便了材料运输。“由于我们地块的死角和拐角多,多一条道路便可以增加材料运输效率。”赵庆豪说。而这些谋划在施工开始前就全部完成,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部还使用了铝模板进行地下结构及地上4层主体结构的施工。“铝模板具有模块小、重量轻、便于搬运等特点,其主要应用于地上标准层施工,我们将其应用到地下,也是提前策划的成果。”赵庆豪说。

        根据设计方案,项目团队发现地下结构与地上结构的墙体之间偏差不大,给铝模板周转提供了条件。同时,铝模板只需要工人徒手抽插安装,这种方式更加快捷,而铝模板光滑的金属表面,让混凝土最终成型效果更加平整,后期室内装修品质和效率也得以提升。“我们从人工、材料、周转、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计算,最终在保证质量更优的前提下,减少用工量约15%。”赵庆豪说。

        “蓄力”策划,成就了项目部迅速发力。面对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项目部多措并举对地下水进行导流,确保基础施工安全;针对周边道路和既有建筑的影响,项目调整用于支护基坑的锚杆的角度和数量,确保在躲避各种风险点的同时,保证工程建设不停步。

        当前,对流水段的再次划分,成为保障工程进度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前期东西两个分区的基础上,对楼座的施工安排进行细分,确保在仅有的场地中以楼座为流水段进行材料周转。比如,西区的25号楼目前已经跃出地面,同时,其北侧的22号楼也将开始进行底板施工,这样一来,确保铝模板和其他材料实现近乎0延时的周转。”赵庆豪说。

        诸多提前策划统筹体现了年轻团队的灵活思维,其中,许多策划内容也是在“职工小讲堂”上,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得到的最佳实施方案,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

        项目部计划2023年8月底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并同步启动内部分割户型的二次结构和外延屋面施工,确保2025年竣工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