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投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信息港项目企业主体结构封顶,预计明年竣工交付,为北京再添一处高科技建筑                                                                   ■企业/供图

        10月13日,由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施工的电投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信息港项目实现了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电投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信息港,是北京市2022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之一,也是通州区首个工业互联网项目,建成后将聚焦服务产业大数据储存与应用服务,打造成为高科技互联网智能产业平台,实现人机物在应用层面的全面互联互通。

        回忆施工之初,项目经理胡永忠印象最深的还是富水地层。“我们这个项目地下水丰富是最大难题,下挖3米多就出现了大量的积水,最初挖掘时每十个孔就有四个出现塌孔。“胡永忠说。

        由于地区富水特性,且比邻河道,无法完全将水导流干净,只能通过设置疏干井勉强保持水位暂时下降后,立刻将钢筋笼插入地层中,再通过混凝土灌入进行高压实现自平衡的方法保证施工质量。

        40多人的管理团队、高峰期800多人的劳务量,却在223天完成近10万平方米的工程结构施工,胡永忠有着自己的妙招。

        从施工开始,项目部就结合施工进展,对每一个节点进行细化,比如不同阶段的材料组织、人员调配、资金统筹等工作全面纳入施工策划中,同时每天早晚各一次的调度会上,确定当天施工安排和完成情况统计,并明确责任,确定完成时限。在项目的策划表格上,每一阶段工作的责任部门、工作内容、完成时限等信息全部清晰列上。“之前我们是按照天为单位划定施工计划,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将计划定为以小时为单位的精准节奏。同时项目大量使用机械设备,采用歇人不歇机器的‘两班倒’,让我们没有一刻停下建设步伐。”胡永忠说。虽然机械设备投入量翻倍,但是从节省的工期来看,综合成本依然有优势。

        最让胡永忠感动的还是路桥集团各部门对项目的全力支持,今年5月受到疫情冲击,劳务人员减少,当时路桥集团协调京内项目,抽调劳务人员全力支持该项目建设,确保高峰期劳动力突破800人,这也让胡永忠有了冲刺的力量。

        精准管理带来施工效率提升,更激发了技术创新的动力。

        常规施工中,叠合楼办要与既有建筑的梁进行搭接,这样搭接区域需要预留1米左右长度的钢筋,如同楼板长出了胡子,也被称作“胡子筋”。

        这个项目里的“胡子筋”从1米变成了1公分,这是项目部自主创新技术,在邀请专家分析研究后得到认证的创新成果。“虽然只有1公分与梁连接,但是安全系数却很高。这是因为我们在楼板上面每间隔20公分会布设一道贯穿钢筋,如同夹板一样牢牢固定楼板与梁,同时梁也由预制改为现浇,再搭配马镫等配套设施的组合,形成一套稳固的体系。”胡永忠说。该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吊装时不再有“胡子筋”需要手工弯折再复位的两道工序,相比传统的楼板施工提高效率约1/3。

        除了楼板技术创新外,该项目还将一种名为ALC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作为二次结构的分割材料,这种材料比传统条板增加了金属元素,具备轻质、高强等特性,重量仅为传统混凝土条板的25%,工人安装方便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