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出行品质提升工作,提高街道活力,将空间、路权还于居民,强化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与绿道系统、滨水系统资源的融合,形成与城市魅力相互融合的慢行交通系统,为构建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奠定基础。

        打造特色骑行路线,串联“网红”景点。“十四五”时期,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串联沿线的“吃、喝、玩、乐、行”,沿“网红”景点,配套提供自行车驿站、游玩导览图等服务。结合郊区的风景文化走廊,外围郊区打造20条特色乡村骑行路线。

        五环以内12米以上道路全部施划自行车道。“十四五”期间,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 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机非混行道路(支路以上)全部增设自行车优先标识。加强公共交通节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心城区、通州区和亦庄新城全部轨道站点的慢行接驳环境优化工作。强化立交桥区的慢行系统路权保障工作,结合实际需求,完成穿越四环路以及四环与五环路之间慢行断点的专项治理。

        加强“水路绿”三网融合。“十四五”时期,将打造滨水慢行系统396.8公里;完成绿道系统350公里,建设连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至十三陵水库昌平42公里绿道以及永定河、潮白河等绿道,重点推动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清河、凉水河沿线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工作;完成24条廊道建设工作,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到约1500公里。

        将健身和通勤相结合,定期组织“无车日”活动,营造绿色出行氛围,每年举办1次以上“无车日”或“绿色骑行”活动。应用MaaS平台持续开展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探索丰富的奖励模式,设置不同的奖励等级,激励更多的市民使用慢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