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兴在抢险大队基地内备勤值守 ■企业/供图
2012年参与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抢险,2018年带队驰援天津防汛抢险,2021年率队支援郑州抢险……在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副队长王长兴30多年的城市排水抢险工作中,这几次抢险是留给他印象深刻的记忆,而在他看来,更多的城市排水抢险经历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1998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北京市应急局授予的“应急先锋”荣誉称号……30多年来,王长兴获得各级表彰奖励数十次。“荣誉都是沉甸甸的,更是一份责任,会督促我把工作做得更好”。
带队抢险 驰援郑州
2021年7月22日15时许,京港澳高速新乡段,12辆来自北京排水集团的黄色抢险车疾驰而过。此时,王长兴坐在车上微闭双眼短暂休整,再过几十分钟,车辆抵达郑州,他就要和73名同事投入抢险工作中了。
“任务很紧急。”头一天晚上,王长兴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上级通知,郑州告急,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排水集团派出突击队支援郑州,委任他为现场指挥。
“出发之前,我们设想到了当地可能没有后勤支援,所以做了最坏打算,带了矿泉水、面包、火腿肠等食物,至少满足70多人三天食用。”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王长兴就马上与领导商量,带哪些设备、准备什么物资、配备多少人员……连夜将所有人员、车辆和物资筹备落实到位,第二天凌晨4时集合出发。
从7月22日下午到7月26日下午,在大约90余小时的时间里,王长兴带领这支突击队分别转战郑开路京港澳高速桥下、七里河南路东侧、莲湖路下穿隧道、七里河南路东三环隧道、杨桥大道、阜外医院、绿博大道等7处积水区域,累计抽升量高达53.5万立方米。“人,轮流短暂休整;设备,几乎不停。”王长兴始终在现场指挥协调,实在困得厉害,就到车里短暂眯上两三个小时。
果断处置 借道排水
从1989年就开始干工程抢险的王长兴,是一名抢险老将。多年的抢险经历,他累积了丰富的抢险经验,形成了胆大心细的风格。“到达抢险现场,很多时候就是靠经验制定抽排方案,提前怎么设计怎么想都只能是计划,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部署进行。”
支援郑州抢险时,排除杨桥大道积水险情让王长兴最为难忘,“我们一到现场都有点傻眼了。”王长兴说,杨桥大道的积水面积在4平方公里左右,很多小区都泡在水里,就像一座小城建在了水里。“当时,还有另外两支队伍在阜外医院和绿博大道抢险,结果我们三个定位放在一块,发现居然是同一片积水区域。”
“这么大的积水面积,机械设备的抽升能力毕竟有限,得想别的办法。”王长兴边琢磨边绕着积水区域观察地形,他发现距离积水区域约100米外就是一条小河道,抢险经验丰富又胆大心细的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能不能借助河道排水。
“因为积水区域和河道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建筑,只有一道矮土墙阻挡在中间。”在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后,矮土墙被拆除,积水顺着开挖的沟渠流进河道,同时配合机械抽升,大约3个小时后,该区域险情被基本排除。
抢险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一直穿着雨鞋作业,但唯独北排突击队的人,只有在下水的时候穿,只要上岸,必定脱掉。“这是我们从2012年北京‘7·21’抢险总结出来的经验。”王长兴说,长期穿着雨鞋作业,靴子的硬边会将小腿四周磨得血肉模糊,参与北京“7·21”特大暴雨抢险时,抢险队员很多人的小腿都磨出了血。自那以后,只要一出现场,王长兴就会提醒大家注意。
扎根一线 成就自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王长兴从沧州老家来到北京,先是从事工程抢险,接着干过城市基础设施抢险,再后来扎进城市排水抢险一线,这一干就是30多年。
除了汛期值守防汛抢险外,日常的工程排水抢险也是王长兴和队员们的职责范围。工作条件艰苦尚能克服,但积水险情的出现往往无法预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节日、假日,24小时备勤是抢险大队队员们的常态。
虽然王长兴今年已经51岁了,但每次外出抢险,他依然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有一个小习惯,会在抢险前用手机拍下一张积水照片,完成抢险之后,再拍一张对比照片,这种为百姓解决难题的成就感,是他坚持从事抢险工作30多年的最大动力。
以“匠人精神”做行业典范,王长兴在专业领域执着追求,在城市排水管网、再生水管网抢险以及快速提升队伍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使北排抢险大队成为守护首都城市防汛应急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