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项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0269.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保持领先。
主要领域稳中有进。工业生产贡献突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692.5亿元,本市工业增加值增长31.0%,其中,医药行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电子行业在集成电路领域带动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服务业总体稳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体娱乐业和住宿餐饮业等行业保持恢复性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68.3%,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68.2%和22.8%。消费逐步恢复,市场总消费额增长11.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5.1%。其中,住宅投资增长8.9%,办公楼投资下降7.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3.7%。本市房屋施工面积1405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6251.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新基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线上消费表现活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3%,提高4.1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引领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66.9亿元和9961.6亿元,按现价计算,分别增长14.2%和1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0%和24.7%,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4个百分点。以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增长较快。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新优势。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0.5万件,比上年增长20.7%。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增长10.9%。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增长14.9%,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1.6%。
年末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1217条,比上年增加10条;运营线路长度28580公里,增加161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条,增加3条;运营线路长度783公里,增加56公里。年末本市机动车保有量685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8万辆。民用汽车614.3万辆,增加14万辆。
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也实现了增长。全年自来水销售量12.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9%。全年北京地区用电量123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8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2.2万吨,增长63.9%。
年末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7.5%;常住外来人口83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2元,比上年增长8.0%。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