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在“冰丝带”冰面驰骋                                          ■企业/供图

        “无与伦比!”对于冬奥场馆之一的国家速滑馆,国际滑联副主席创和技术代表亚力山大给出了这样的形容。10月10日下午,北京冬奥首场国际测试赛“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幕。国家速滑馆按照“全要素测试”的原则,全面检验了场馆设施和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国家速滑馆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圆满完成国家速滑馆场馆设施建设、服务保障工作,谱写了奥运服务保障的新篇章。

        硬核设施“圈粉”中外选手

        “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是国家速滑馆建成启用后迎来的首个国际赛事,为期三天的比赛共设12个小项,来自中国队、韩国队和荷兰队的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中外选手对“冰丝带”的场馆设施赞不绝口,用一连串“非常”表达了满意之情。荷兰选手克莱伊维尔德说:“速滑馆非常美丽,场馆感觉非常好,我得到了非常愉快的比赛体验。”韩国选手朴彩源说:“在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比赛我感到非常荣幸,比赛设施完善,我有非常好地体验。”中国队运动员杨滨瑜赛后表示这是一个难得的适应奥运场地的机会,“非常荣幸能在国家速滑馆进行比赛,冰面质量非常好,各方面设施非常完善。”

        作为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于2020年12月建成完工。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北京国资公司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利用2008年北京夏奥会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射箭场的“土地遗产”,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特别是近1.2万平方米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运会树立新标杆。

        高水平提供服务保障

        本次测试赛不仅是对国家速滑馆的硬件设施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场馆服务保障工作的全面检验。

        国家速滑馆在今年4月测试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本次测试赛的成功举办,统筹协调制冰、体育展示、后勤服务等多领域有序运行,确保提供高水平服务保障。

        国家速滑馆打造的“最快的冰”让参赛选手屡创佳绩。3天比赛中,共有4名运动员5次滑出个人最好成绩。赛前,国家速滑馆中外制冰团队仅用10天就完成了场馆制冰工作,并根据运动员反馈及时调整冰面状态,同时国家速滑馆冰面的温差控制在0.5度以内,这些都为运动员赛出好成绩提供保障。在体育展示环节,国家速滑馆全部按照赛时运行标准呈现,通过音乐、播报、视频、冰面投影和特殊灯光等形式,让运动员和现场人员能够以最佳状态融入竞赛氛围中。

        疫情防控“一馆一策”

        疫情防控是本次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夺得了女子3000米冠军的荷兰选手克莱伊维尔德通过视频云采访对国家速滑馆赛事防疫工作给予肯定,称这次比赛防疫工作组织得非常好,对运动员的保护也很好。“运动员一旦被感染,需要被隔离很长时间。这次赛事有这么好的措施,对运动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她说道。

        在专业防疫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国家速滑馆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合理分区、责任到岗”的原则,建立健全场馆层面的防疫责任和监督机制,坚决落实“四方责任”,结合场馆实际,将场馆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群的空间及流线,分设“闭环内”“闭环外”两个圈层,同时制定了完善的防疫方案及防疫手册,做到疫情防控“一馆一策”,确保实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边界须严管、人员不跨区。

        北京国资公司将根据本次测试赛进一步调整完善国家速滑馆场馆设施和服务保障细节,确保“冰丝带”在冬奥会赛时呈现最佳状态;同时落实落细北京冬奥组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等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办好即将在“冰立方”举办的“相约北京”系列冰壶和轮椅冰壶测试活动,做好本次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保障工作,为正式比赛积累宝贵经验,用实际行动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