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季古装展演服装运用考古挖掘或石窟壁画元素                 ■记者 周宇杰/摄

        近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在房山区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公众考古季以“百年考古,文化北京”为主题,挖掘和展现北京市考古内涵,吸引民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考古赋能人民小康与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公众考古季为期两个月,活动期间,将举办公众参与、考古体验、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等5大类、共计24项活动。突出学术性、参与性、传播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零距离感受考古魅力、体味文化内涵,以扩大北京考古研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开幕式在北京考古百年宣传片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指出,北京见证了考古学史上多个重要节点,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下一步应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推进“十四五”时期各项考古工作。

        活动还推介了周口店、圆明园等考古遗址的“网红打卡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景峰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北京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更多范例,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美誉度。

        会上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除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外,具有代表性的有路县故城遗址、平谷白各庄汉代墓葬群、金中都遗址、正阳桥遗址、万寿寺东路遗址和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其中中轴线正阳桥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一具镇水兽。

        路县故城遗址是通州区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古城,也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年度完成了城址内的勘探,开展了南城门和城外遗址、墓葬群的发掘工作。城内完成勘探面积27.5万平方米,发现了夯土城墙、建筑基址、道路、水井、窑址、灰坑等遗迹,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城址内地层堆积与时代,基本探明了城内遗迹的类型、形制、分布和埋藏情况。南城门已经发现了南城墙基址、唐代至魏晋时期道路、灰坑、排水沟等,为研究汉代县城的规制、营造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平谷白各庄汉代墓葬群共发掘墓葬130座,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大类,出土陶器、铜器、玉石器等文物600余件(套),是一处从西汉早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的墓葬群。这批墓葬排列有序,时代连贯,随葬器物多样,对于认识北京东北部及河北中部地区汉代文化面貌、家庭与家族的内部构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为准确地区分与把握西汉中期、新莽时期和东汉初期等几个重要汉代考古时间节点的文化面貌、衔接、过渡与转变的关键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本年度在金中都外城的东部、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发掘了五处地点,发现了金代建筑遗址、灰坑、水井、河道、道路等重要遗迹,另外还有唐、辽、元、明清时期的遗存。遗址的发现推测与金中都外城东开阳坊、开远坊、显忠坊、南永平坊、南苑等密切相关,并对研究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更迭有重要作用。

        万寿寺东路考古发掘出清代虚空同体殿、静思报恩殿、西静院正房、元光门、屏门及甬路、游廊、灶等附属设施,还清理了明代、民国时期建筑基址各1处。基本弄清了清代万寿寺东路的建筑布局,并可与样式雷图相互印证。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遗址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厘清万寿寺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明、清、民国时期万寿寺建筑的工程做法、形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

        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由墓道、挡券墙、罩门券、石门、门洞、棺床、金井和金券组成。此次发现是清代皇家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